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这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郭家庄的160号商代墓中出土了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出土了 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杨育彬《河南考古50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分地”则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种“公作”与“分地”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从160号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当时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 .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号坑内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树枝、树干等。……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放象牙。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燎”祭天、“瘗埋”祭地、“庪悬”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摘自《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材料二   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考古人员推测二号坑应是祭祀坑,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一号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
2019-03-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江苏省2019届高三年级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4年在山东东南沿海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两城镇遗址。该遗址位于日照市两城镇西北的一块高坡上,“两城遗址”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磨光黑陶占较大比例,以薄如纸、黑如漆、硬如瓷的蛋壳陶水平最高。

——丹土遗址与两城遗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两城遗址”应该属于什么“文化”遗存?为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的文化遗存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3)为材料三图二、图三设计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哪幅图中的文物更有价值?说明理由。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中,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探索历史的奥秘】大津巴布韦遗址代表了古代非洲文明,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首先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欧洲殖民者不相信非洲人能建造出这样的房屋,他们认为这些石屋是一个消失于几千年前的远古白人文明的产物。他们相信欧洲人比非洲人优越,非洲人很原始,没有能力建造复杂的建筑物。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材料二   1906年,英国科学促进会派出一位不带偏见的专业考古学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他郑重宣布:“这处遗址完全起源于非洲,建造于中世纪。”

——摘编自《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段被淡忘的历史》

材料三   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早年土著人的绘画和从“大津巴布韦石屋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在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摘编自《世界遗产悬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殖民者是如何认识大津巴布韦文明的?其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麦克维尔得出了什么考古结论?
(3)据材料三,指出“古代南部非洲曾经存在辉煌的文明”的历史依据。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我们对待古代文明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2019-04-24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长期以来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碳十四测数据(选样)


——(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材料二 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寨期的地层。……新寨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

——赵青春《新寨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请回答:
(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2)据材料二指出,新岩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可以佐证早期国家形成的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寨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2020-04-11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