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住外洋海岛者,斩立决。清政府也颁布过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鸦片战争后,列强以通商口岸为基地,拐掠华工,苦力贸易日益猖獗,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默许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1868年《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随时来往,不得禁阻。清政府通过与外国议订华工出国具体章程,以求对外国有所约束,对华工有所保护,如规定华工“年不及20岁者,必须取具本身父母准往凭单,盖用地方官印信,方准承招”“合同所定承工年限,不准逾于五年”“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交战国把招用廉价华工作为解决战时劳工问题的重要途径。法国主要由惠民公司承招及招工局直接招运,英国由劳工局管理、和记洋行参与招工,两国招雇华工达25万人。法商惠民公司的招工条款中载明:中国工人决不用于任何战事职务,专为从事各种实业及农业之用;华工佣工之期为5年;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等。相当多的华工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有关的铁路、公路、兵工厂、军火库等部门服役,一上班就得连续不停地工作。华工们实行军事化管制,有些华工营,特别是英国远征军的华工营,完全由军官率领,他们被安置在常遭敌方飞机空袭的危险地带,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以上材料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华工出国政策的变化之处,并简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出国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华工出国”。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宗族]

材料一:汉晋之际是宗族势力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时,关东各军阀起兵讨董卓。其中就有很多的富室强族以其强大的人力物力建立自己的武装并参与到讨董卓的军事斗争之中,成为当时各军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曹魏实行九品官人法,而晋代沿用之后,不仅使强宗大族对其所在的乡里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还为他们世居高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宗族势力越来越强。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经过三国西晋近百年的发展,到东晋南朝时已成为十分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家族制度。原来控制东吴政权和控制西晋政权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把持着东晋南朝的各级政权,而众多的地方世族普遍存在于地方乡闾之间,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摘编自陈克标《汉晋之际乡里秩序及其维持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维系的乡村关系网络中,宗族始终处于国家权力与乡村治理的枢纽地位,承上延伸着国家权力在村落社会的推行,启下肩负着村落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调适。可以说,以宗法制度维系的宗族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徽州自唐宋而下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不仅是乡村联系地方官府的重要枢纽,且在基层和民间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徽州乡村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

——摘编自宋杰、刘道胜《明清徽州乡村宗族秩序的构建与村际竞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晋之际宗族势力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意义。
2024-05-2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拜访郯国国君郯子后,感慨道:“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编自梁履绳《左通补释》等

材料二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为推行自己的学说,曾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所到之处虽受礼遇,但是其思想却不被接受。回到邹国,孟子劝说邹穆公:“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摘编自《孟子·梁惠王下》等

材料三   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三体现的思想,并分别指出其价值。
2024-05-1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根据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0年通车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显示了铁路和蒸汽机车的优越性,预示着交通体系的根本性变革,英国引领欧美进入铁路新时代。到1844年,英国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了优势。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

材料二   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移民浪潮始于19世纪中叶。18461875年间,约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这个数字等于是1851年伦敦人口的四倍。美国欢迎移民,但又对移民施加压力,要他们尽快变成使用英语的美国公民,理由是任何一个理智的公民都希望成为美国人。美国对移民而言不是一个社会,而是一个挣钱的地方。它教给移民的第一句正式英语是:“我听到笛声响,必须赶快进工厂。”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交通革命”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对美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2024-04-2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危机,中国思想家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情绪,出现了激烈的意识争论。这使人联想起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的希腊,以及古希腊出现的后来孕育了科学精神的哲学思想。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出现的意识争论指什么?这场争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有何特点?

材料二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一卷开头语中说:“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 他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

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 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的撰史宗旨有何相同?中西两位史学家各开创了哪种史书体例?

材料三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3)运用相关史事“实证”“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
2024-04-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过程性诊断(1)历史试题

8 . 【晚明财政与世界交局】   

材料一   晚明财政有两大特点:一是应急财政,二是白银财政。之所以称为“应急财政”,是因为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包括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女真崛起并席卷辽东,持续的重大及特大旱灾、疫灾,始发于陕西并呈燎原之势的民变,以及明廷的“三王并封”、“二王就藩”,都需要国家财政应急支持。应急财政不可避免地对张居正改革确定下来的原额财政产生冲击。之所以称为“白银财政”,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积累、走私贸易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多元化转型,白银在更多领域流通;与此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而来的贸易全球化,越来越多的白银流入中国,既刺激国内市场对白银的需求,又推进了正在发生的白银货币化。这两股“白银潮流”交互作用,对明朝财政产生巨大冲击,使得白银货币化、财政白银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材料二   有些欧美学者指出,16世纪中叶以后白银在全球范围大量流通之最根本的原因,与其说在于梦想发财的欧洲商人向海洋的发展,不如说在于吸收世界白银的中国给白银需求。据他们说,明末中国好像“没有底的白银排水口”吸引了美洲和日本的白银,   明末中国官绅针对白银外流的危机感和试图克服货币不足的努力令人想起在同时代欧洲诸国发展起来的重商主义思想。但与从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相比,明清中国时期对外国贸易的关心和政府改善贸易收支的努力都不太大。

——捕绳自(日)库本美甜《晚明的白银水流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财政呈现出两大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对外国贸易的关心和改善贸易收支的努力都并不太大”的表现,并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元年,获取帝位不久的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解缙等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典奥。”

——据《明太宗实录》等整理

材料二   1860年,翰林院遭到列强洗劫,加上一些官员监守自盗,《永乐大典》破坏严重。1894年清点时已不足800册。庚子事变,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毁于大火,一部分被劫掠他乡。1909年,藏书家董康携17册东渡日本贩卖。

——摘编自张升《〈永乐大典〉遭劫难的真相》等

材料三   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永乐大典》回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情况(部分)。

年份参与者回流情况
1951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归还中国。
周叔弢家藏1册,无偿捐献。
商务印书馆将收藏的21册无偿捐赠。
1955民主德国民主德国总理访华,将菜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送还。
2013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从加拿大华裔袁女士处购得1册。

——摘编自陈红彦《〈永乐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乐大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大典》在晚清散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加速国宝回流”话题提出你的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