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国际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危机决策, 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政策使得苏俄的工业生产、物资供应、民心汇聚达到了一个空前集中的状态,起到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的作用……不过,随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的弊病愈加凸显……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矛盾也不断激化,以至于引起十月革命的主力军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垮台的多重危机。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经济危机下的大国选择大事年表

1929 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
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33年美国颁布《紧急银行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
1940 年德国提出“马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马克计划。

——根据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等整理

材料三 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 21日)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国内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 2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名称,并结合所学,从危机处理的视角评述这一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的“选择”造成的经济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三个关键词以说明我国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变化依据。综合材料一二三,围绕“应对风险挑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181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8 世界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形成封君封臣关系。行臣服礼是受封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行礼时为封臣者要脱帽、下跪、解下所佩戴的武器,向封君宣誓,誓词不外乎是“从现在起,我就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等。封君要授予封臣一块封土,颁授封土在封臣礼节完成后举行,封君或手执封土的象征物,或将作为象征的麦秆、泥土授予封臣。封臣死后,其子继续领有封土须重新向封君行臣服礼。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封君封臣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君封臣制的影响。
(2)结合中国史和世界史,分析西周分封制与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异同。
2024-04-07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元年,获取帝位不久的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解缙等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典奥。”

——据《明太宗实录》等整理

材料二   1860年,翰林院遭到列强洗劫,加上一些官员监守自盗,《永乐大典》破坏严重。1894年清点时已不足800册。庚子事变,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毁于大火,一部分被劫掠他乡。1909年,藏书家董康携17册东渡日本贩卖。

——摘编自张升《〈永乐大典〉遭劫难的真相》等

材料三   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永乐大典》回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情况(部分)。

年份参与者回流情况
1951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归还中国。
周叔弢家藏1册,无偿捐献。
商务印书馆将收藏的21册无偿捐赠。
1955民主德国民主德国总理访华,将菜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送还。
2013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从加拿大华裔袁女士处购得1册。

——摘编自陈红彦《〈永乐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乐大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大典》在晚清散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加速国宝回流”话题提出你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这一时期来华耶稣会士其数甚多,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所载就有467人,而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则有920人。耶稣会士们带来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舆图》,上面所标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国家,表明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一大批书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远西奇器图说》的翻译,使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晚清时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首推西方传教士。除了强势入侵之外,这个时候的传教士更多地采用办报、译书、兴学等间接传教手段,运用报纸、期刊、书籍这些媒介,将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知识思想等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得以大量传入中国,对当时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触动极大,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也产生过直接影响。除了传教士之外,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大主力是大批中国留学生。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政府便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甲午战败,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到国外学习,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留学运动。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而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不断的思想进步中,大部分爱国的留学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易永忠《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翻开晚清以来思想先驱们的煌煌巨册,有关启蒙思想的文字和呐喊比比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到谭嗣同的《仁学》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到五四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潮波波相续,异彩纷呈,成为救亡和革命的重要思想基础。

——摘编自马粼《论影响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意义。
2024-02-04更新 | 3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近现代城市化】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城市经历着明显的人口流失,农村发展速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城市,许多企业从城市流向乡村。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日本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日本城市化道路的启示。
2024-01-27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步深入,小生产者分化加速,劳动力变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等情况下,机器大生产的军用工厂不可能没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洋务派认为向外洋购买军火价值太贵,为了得到廉价的军火,所以自己创办工厂,而在生产中尽可能降低费用,使军用产品“核价尚廉”。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产品披上商品外衣价值,就有变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可能。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商品的性质。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开办的煤矿中最有成绩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需煤量大增,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办开平煤矿,规定为官督商办,拟募集股本80万两,但商人愿募者极少,结果还是借大量官款,买地建房,向外国订购机器,按法开采,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产煤,日产量为五六百吨,到1894年增至1500吨,并迅速地占领天津煤炭市场,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唐廷枢死后,矿务局经营日渐腐败,大借外情,到190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欺骗讹诈手段,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军用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开平煤矿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意义。
2023-12-28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许多学校废除了尊孔仪式和读经,但很快政权落入袁世凯手中,宪法、国会成为军阀、官僚、政客手中的玩物和争权夺利的工具,并为复辟帝制的需要,竭力鼓吹孔孟之道。1912年9月,政府下令“尊崇伦常”,提倡孔教。1913年,又下令学校恢复祀孔典礼。“尊孔复古”于是愈演愈烈,而《新青年》的思想革命无疑是对此所打的一针“解毒剂”。《新青年》的诸多文章,如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孔教》多是反对孔教,这在当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新青年》带来了思想范式的转变,引发了新文化运动,并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影响。在《新青年》及其以后,形成了不同于它所批判的传统的一种传统,即它形成了新的范式,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民族、个人在这里都纳入了讨论和叙述的视野。尤其是理性主义的发展成就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人性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他们将民族与个人从伦理中解放出来,主张人类要通过总体的革命来获得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青年》杂志的影响。
2023-12-20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