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1世纪,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的全体成员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其职责是为人类的拯救而祈祷;第二等级是贵族,其职责是用刀剑保护其他社会成员;第三等级是普通民众,其职责是劳动,从事物质生产及养活前面两个等级。这是封建社会初期政治格局的理论反映。然而,随着市民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的增长,随着领土的逐渐统一和封建国家机器的发展,财政问题日益成为封建政权存亡悠关的大事,王权对市民的依赖日趋严重。社会现实需要赋予市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一定的席位。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三级会议是腓力四世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了争取法国各阶层的支持于1302 年首次召开的。会议召开时,国王的发言人首先解释了大会召开的目的,由各等级分别讨论,各自起草一份符合国王意愿的文件。一般没有大会讨论,会议一天就结束。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批准新税,对王权没有起多大的限制作用,国王往往利用第一、二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分化三级会议,以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张芝联《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三级会议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法国中世纪的三级会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先生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

——摘自《杨尚昆回忆录》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

——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

材料二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

——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瓜分非洲的浪潮掀起后,各种力量的碰撞日趋频繁和激烈,为了平衡利益和避免得不偿失的冲突,相关国家坐到了一起。1884年,14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集会。在非洲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相关欧洲国家把一片片的非洲土地当作博弈的筹码。而实际上,欧洲国家在会议桌上拿来推去的这些土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它们还弄不清楚情况也并没有实际占领。于是,柏林会议提出了一条被称作“有效占领”的原则,要求声称对某片土地有所有权的国家应对这片土地有实质性的占有和控制。根据“有效占领”原则,包括商人、探险家、传教士在内的各路人士进入大大小小的非洲酋长或国王的“牛栏”和“王廷”,通过利诱、威逼、欺骗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去求取协议。

——摘编自刘伟才《柏林会议与瓜分非洲》

材料二   19世纪过渡到20世纪的年代中,除了冰冻的极地以外,全世界都被瓜分完毕。从此以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德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了……但结果却是德国最终将其全部殖民地让给主要的协约国家及其伙伴,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化解,不可避免地又要发生一次重新瓜分世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战争。

——【法】雅克·阿尔诺《对殖民主义的审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柏林会议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列强“重新瓜分土地”所引发的国际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 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 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 ARPANET 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

——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

材料二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 年3 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 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 计划330 亿元,超过15 万名的科研人员,300 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

——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 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 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2024-03-28更新 | 26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9月,列宁发文指出,俄国商业性报刊和各党派报刊各有近300家,像《俄罗斯言论报》等“虚伪透顶的报纸”,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则“显得十分软弱无力”。191711月,列宁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规定:收费广告收归国有;只有工农政府的刊物、地方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刊物、其他获得授权的出版物(少量个人出版物)可以刊登广告。至1918年底,几乎全部非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在社会上消失。

材料二   1922年,《消息报》(苏联机关报之一)出现了广告专版,包括普通商品广告、多种工业生产资料或工程设备广告以及社会服务类广告,如房屋租售广告、餐厅转让广告等。一些新出现的私人报刊也被允许刊登广告。“广告创作社”等商业机构也相继出现,诙谐有趣且不乏智慧的广告文案和极富想象力的美工创作,让人们在了解商品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面对苏维埃内部认为应禁止在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刊登广告的决议,列宁则指出不让党报党刊刊登广告无异于是自断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而削弱实力。《真理报》最终也解除了禁止刊登广告的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在波《列宁:国家垄断广告业务是天真的、错误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2年苏俄报刊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5-16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接收的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破坏、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基础设施薄弱的烂摊子。通过执行国家的财政工作决定,1950年财政收支相抵后仍然结余10.6亿元,到1951年全国财政收入达124.96亿元,到1952年年底的时候,我国经受住了朝鲜战争和帝国主义禁运的压力,在经济领域站稳了脚跟。19512月,周恩来在主持中央军委会议时指出:“现在看来,朝鲜战争会拖下去,不是一两个战役即可结束的,我们只能一面作战,一面建设国防力量,一面恢复经济,把作战与建设结合起来,边打边建设。”随着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和停战谈判的开始,边打、边建、边稳政策中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了,这样发展国内经济就成为新中国的当务之急。

——摘编自景红霞《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决定于1953年转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不仅是发展的计划,而且是体制变革的计划。它是我国过渡时期的战略步骤之一、指导方针就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19531957年)计划是一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不但包括经济建设划,还包括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方面包括工业、农业、运输和邮电、商业以及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社会建设方面包括培养建设干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一五”计划的宏伟蓝图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它是计划经济时期完成情况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率高达84%,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

——摘编自鄢小龙、胡鞍钢《中国十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情况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影响。
2024-04-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货币随经济发展而产生,并对社会形成重要影响。透过货币的演变,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趋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纸币伪造一直非常猖獗。最初对伪造交子的犯罪,只是“如官印文书法”“流两千里。”至神宗、哲宗时,加重为绞刑。除了颁行严惩造伪的法令外,官方还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宋朝纸币推行“界”的制度,在发行一定时间后将要满“界”的旧纸币全部收回,另外发行新的纸币,让伪造的纸币自然退出流通;同时,加强保甲制,对伪造纸币的行为,“互相纠察,不告连坐”,对于告发者,实行奖励。尽管官方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南宋王朝统治日益衰坏,防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解决。

——摘编自刘金平《宋代货币立法考论》

材料二   金圆券是国民党政府继法币之后发行的新货币,始于1948820日,历时仅10个多月,是中国货币史上最短命的货币之一。金圆券最初预计发行20亿元,但最终实际发行总额达到130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票面额从最初发行时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出现50万元、100万元,甚至500万元一张巨额大票。发行金圆券被国民政府视为“救命稻草”,不仅未能解燃眉之急,反而雪上加霜,成为蒋家王朝最终败亡的催化剂。

——摘编自王海蛟《1948年金圆券的发行及其最终命运》

材料三   194812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为了扩大人民币阵地,中央采取了收兑各个解放区货币、肃清金圆券、驱逐外币、打击金银投机等若干财经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连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财经状况基本好转,市场物价稳定,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防治伪造纸币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发行金圆券的背景及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货币政策实行的重大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君王与众卿共议国事的朝议制不仅是讨论朝廷大政的机制,还会邀请国人议政,这些皆由(原始社会)氏族会议制沿袭而来。其中,西周的“国”又称邑,指国都、城邑。王室、上层贵族居于国中,下层贵族(士)居于国郊的“乡”里,国、乡之民合称“国人”,他们是军队的主要兵源,与贵族保持一定血缘关系,其主体是士。《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有大疑”,除问于卜筮外,还须询及卿、士、庶人的意见。西周还设小司寇一职,以征询民众意见,所涉皆大政(国危、迁都、立君)。《诗经》认为国人的正论可以阻止权贵的不良行为,“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与国人议政相配合,周制还倡导君主自我批评,如武王反复检讨已过,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据《左传》可知,直到春秋时,国人参与的国事还有:(1)出君、杀君,(2)公族内乱,(3)人心向背,(4)国人安定。

——摘编自冯天瑜《周制的原始民主遗存考析》

材料二   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城邦的一切公职(除十将军委员会),对每个公民开放,包括执政官及其他所有官职都由抽签选举,任何公民都可当选。这对当时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公民权的。即使有公民权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忙于生计,也无法保证按时履行其公民义务,实际上绝大部分政治领袖都出自贵族阶层。恩格斯指出,雅典是最典型的国家产生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尽管我们不能说雅典民主制度就是原始民主的简单重复和直接翻版,但原始民主对雅典城邦建立后的政治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摘编自李婷婷、丁文《雅典民主制的产生与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原始民主遗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和原始民主制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其成因。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殖民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它既破坏旧式的传统农业社会,也为西方式社会的建立创造条件。因此,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启动和发展模式深受其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1)受殖民化影响不大,现代化的模式主要靠自身的力量建立起来。(2)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其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虽然依靠自身的力量,但选择过程曲折复杂。(3)完全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其现代化的启动和模式选择,深受原宗主国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不过,所有这些类型都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二战以后它们在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转换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就凸现了出来。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倘若只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超精密的科学技术,而缺乏一股精神的凝聚力,那我们国家是很危险的。如此,国家就失去了精神支柱,难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最后必然会走向土崩瓦解。我们还是必须设法保留我们基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摘编自凌翔、陈轩《李光耀传》

(1)请分别举例对应二战前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三大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概括二战后欠发达国家现代化推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欠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要注意什么?
2024-04-16更新 | 33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恒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