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初,法国思想家们对现实生活做了冷静的思考;国王的昏暴肩朽、宫廷的荒淫无耻、费族的骄奢淫逸……这就是法国的社会现实,他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批判矛头:不仅要指向天主教,更要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新的批判,需要新的理论武器。17011703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军被英军赶出尼德兰,引起全法震动,法国人认为英国取胜的秘诀是英国的自由。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年),统治阶级忙于改革财政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相对放松。于是,在法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英国热"

材料二   伏尔泰说:"我最先敢于用明显的语言向我国人民解说牛顿的发现。当我称赞洛克时,一个既反对我又反对他的浪潮就掀起来了。"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浸透了他对专制制度的强烈敌对情绪,但对于用何种政治制度去取代专制制度,却没有明确的结论。到英国后,通过考察英国政制,孟德斯鸠才找到了自己苦苦思索的理想政制——君主立宪制,他希望法国仿效之。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永清《法国启蒙思想家与英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世纪初法国出现“学习英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的发现”的内容,并分析18世纪初英国文化的传播对法国社会的影响。
2 . 【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的儒家世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内向性的社会。中国的这种内聚性,并非当时才有的一种新现象,它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起就有了,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实际上,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

材料二   共产党执政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课题,也是毛泽东艰辛探索的课题。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2019年11月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江宇《毛泽东如何探索国家治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百年动荡。在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新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心揣愿景,在探索契合新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促进了新中国的安定团结与恢复发展,亦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

——摘编自2020年02月06日人民网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影响中国文明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模式,至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 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4 . 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书档案制度改革的方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始皇在文书用印方面,规定只有天子之印称“玺”,百官的印章则统称为“印”或“章”。文书抬头制度主要规定在书写文书时,把一些特定的名词或句子,比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秦始皇还下达了关于避讳的规定,无论是在公务文书还是其他私人文书,所有的书面文字或语言中均不得直呼皇帝的名字。秦朝“以文书御天下”为后世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忠年《浅谈秦朝尊君抑臣的文书制度》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档案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众多,档案的保存相当分散。根据1789年7月29日颁布的《国民议会组织条例》,法国建立了国民议会档案馆,负责保存国民议会的文件。1790年9月,法国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例》,将国民议会档案馆改名为国家档案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综合性档案馆,负责保存历史档案和历届国民议会、中央各机构的档案文件。同年11月,法国颁布了《关于成立行政区档案馆的法令》。1794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令》,使国家档案馆担负起对所有地方档案馆的领导、业务指导和监督之职。1841—1842年,法国普遍建立了市镇档案馆和医院档案馆,如市镇的记录和账目,户籍和市民权利方面的档案,公共财产和地方行政的档案,地亩册、户口调查登记文件、候选人名单和有关选举的档案等。

——摘编自刘晓辉《简述法国档案管理机制与方法》

材料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下文简称“国际共运”)对于世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档案。这些档案对于解读国际共运,还原国际共运的真实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人趁国内外出现“历史虚无主义”之机,否定国际共运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上看,整理搜集并正确解读国际共运的文献,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为党史教育提供重要的国际视角。

——摘编自吴耀庭(档案学视角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档案的建设现状——以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秦朝和近代法国文书档案制度建设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秦朝和近代法国开展文书档案制度建设的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史文书档案的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2023-08-10更新 | 7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稳派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
2023-07-05更新 | 17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褚遂良(596-658)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是唐初四大名家之一。褚遂良流传后世的碑刻《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但是《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在立碑之初并无史料介绍,后世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明初书家是以两碑款识中所署时间先后、官品不同为依据。应该不具有正统性。在明末一直被前人认为是褚书正宗的雁塔本书史地位开始被质疑,书法边缘化。而同州本的声望则在明末书家对两种版本的重新思考、比较中得以提升。相较于之前的雁塔本,“道逸婉媚”的同州本似乎更加符合明末书家的审美趋向。清代中期,在金石碑版影响下,书家开始对碑版书法进行全方位的考据。人们也普遍接受同州本是由雁塔本翻刻而来,雁塔本的正统性再次被确立,同州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张衍远《两版<圣教序并记>明清接受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书家对褚遂良碑刻作品《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书家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