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史。近代报刊业的起伏兴替,折射一个时代的问题症结、社会风气和人心趋向。

材料一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新式知识分子。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战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颜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广州为主。洋务运动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从总的数量来看,上海仍是最多。……《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据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百度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报纸名称及创办时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影响。
(3)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既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多角度分析上海和东京成为晚清中国报刊主要出版地的条件。②用两个词概括“新青年的六条标准”的精神实质。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时青年群体的影响。
2021-09-0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

——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推行的制度,分析说明“重新统一”的历史意义。
3 . 十月革命及其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政府的崩溃、临时政府的垮台,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沙皇政府参加了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临时政府则坚持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失去了民心和统治基础。而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战争,得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支持,战争引起了革命。列宁提出的各种停战和保持世界和平的建议,成为战争结束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制止了战争。“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句名言,是经过十月革命历史检验的真理。

——摘自李世安《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看十月革命》

材料二   “走俄国人的路”,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固然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客观的内在驱动力,但十月革命在其中的加速和引导作用亦毋庸置疑。1920年,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决定设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亚书记处”,主要工作就是在这一地区各国建立共产党组织。从1921年到1930年,中国及中国外蒙地区、日本、朝鲜、越南共产党先后成立。

——据余伟民《十月革命与20世纪》等整理

材料三   1913年,英国是俄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俄国的商品价值达2.68亿卢布,英国所需木材的50%、小麦的20%来自俄国。战前俄国用于工业的资金大量来自西欧发达国家。至于德俄的经济联系还超过英俄的经济联系。1920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主张恢复英俄贸易关,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必须有俄国参加。苏维埃政府站稳脚跟后,立中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医治战争创伤。1920年,协约国宣布停止对苏俄的经济封锁,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

——摘编自李植枬《宏观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准备不充分的战争”名称,列举苏俄有关史实说明“革命制止战争”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论述“十月革命”在其中的加速和引导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20年起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因及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2021-09-0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被称为哲学家、哲人、智者,意指以批判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去探讨一切问题。他们赋予自己独特的特性和使命,如斗争性和批判性,具有强烈地改造社会的责任感等。自中世纪以来,人们的天赋理性一直受到宗教神权和世俗王权的控制和压抑,现在,要以哲学的名义把人的理性呼唤出来,恢复它的合法权利。1791年,在大革命中被捕入狱的国王路易十六阅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长叹道,是他们灭亡了法国。

材料二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要通过思考与分析来认识世界和自己,而以卢梭为代表的反启蒙思想家则对理性展开批评,强调感觉、想象、情感等非理性的层面的存在,认为人不能够被理性所控制,如果人缺失了情感、想象等内容,那也就便成为了可以被随意拼装拆解的机器人。对理性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理性的意义,只是在另外一种维度下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人自身的特性。

——以上材料据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启蒙思想家在宗教领域的“使命”。根据路易十六“长叹”的提示,一句话概括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加下划线句子代表的思潮,概括其在“理性”等传统人文精神之外,为人文精神增加的新内容。
2021-09-03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为,要把事情办得更好,就必须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他提醒学习研究者“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强调要“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1956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问题,促使中共解放思想,萌发了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理论自觉。历史上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激励着中共发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号召。于是,“以苏为鉴”成为中共高层的共识。

——据杨凤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百年探索》等整理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党的历史学习教育中,我们党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历史经验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扎实审慎地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摘自杨明伟《从党的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的主要观点。根据该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在苏共二十大后“以苏为鉴”的“理论自觉”成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决议》通过的年份并评价《决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就内容而言是两件事情,但实质上却是紧密一体的。因为搞武装斗争首先要有人,要有拥护和支持革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适应战争严酷形势的需要。但是,人从哪里来呢?这就和土地革命联系上了。因为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最大程度地动员和激发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有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革命队伍的建设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等单位,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20212月)

材料二   1949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分析,被毛泽东称为进城前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城市工作在党内的重心地位,提出大家进城后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学会管理和建设城……这些建政思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史进平《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会议名称,概括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目的及“土地革命”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角度概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并概述本次全会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2021-08-2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 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 年 1 月 15 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 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进程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 年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 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 1980 年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改革 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8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最主要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除了财政需求外,伊丽莎白政府发展海外贸易的这种诉求由两个现实决定。一个原因是外部的荷兰、葡萄牙等国垄断了通往东方的航路。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重商主义观念盛行。1599年,以伦敦商人为主体的英国商人提出发展东印度公司的请求符合国家的政治诉求。16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成立。

——摘编自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组织,是各公司效仿的对象,也是发展最完善的托拉斯;它不仅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行业垄断,而且经营范围已扩展到铁路、航运、铜业、钢铁、银行等;它在州政府、联邦政府、新闻出版、大学、宗教等领域都有势力;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托拉斯公司,象征着企业的“效益和组织”。同时,美孚石油公司史实际上是一部公司的“非法行为史”,是这只“大手”如何攫取同行的“战利品”,“扼杀其未来发展”的历史。

——摘编自【美】艾达·塔贝尔《美孚石油公司史》

材料三   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冷战结束以来,欧美国家的政府放任金融资本肆意扩张,不仅导致本国制造业大量外移,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更导致国内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严峻态势下,代表产业资本家和国家利益的少数政客们试图通过逆全球化手段实施和加快再工业化战略,推动资本向本国的实体经济回流,进而重新牢牢主导全球秩序。逆全球化与其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转,不如说是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扭转不利形势而采取的掩人耳目的短期策略,紧随其后的将是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垄断资本将会再次在全球扩张。

——摘编自谢长安等《逆全球化还是新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简析英国政府“亟需建立与远东的中国、印度和南洋的直接贸易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孚石油公司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看待它的“效益”。
(3)作者认为“逆全球化的发生是必然的,也是短暂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云南巡抚鄂尔泰正式提出改土归流的建议:“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地方事”。世宗(雍正)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并将四川闹事的三个土府即东川、乌蒙、镇雄划归云南。不久,又提升事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总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宣。

——摘编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鄂尔泰主张“改土归流”的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香港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随时有权收回。中国任何时候都可以给香港制造麻烦,但中国政府不但始终没有这样做,相反特别关注香港的繁荣稳定。中国一直有意保护香港的现状,是因为一方面香港的存在对中国有一定的好处,可以作为赚取外汇,观察世界的窗口;另一方面是中国大陆一直处在动满之中,没有找到一种既可收回主权又能保持香港荣的办法,时机尚未成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从而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

——摘编自张怀兵《香港问题始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实践过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人余光中纪念蔡元培曾写到:“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作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

——摘自刘祥英《五四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到20世纪20年代初,各类工厂工人占总人口的%,如果加上其他行业的工人,则要占到%以上。……陈独秀携《新青年》南下上海,思想更趋激进,他和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新青年》为阵地,大力宣扬共产主义。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也在此地成立。……后于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会议,发表党的纲领称“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摘自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婴孩洪亮的哭声”的导火线是什么?并简要概括20世纪20年代“闹醒的中国”在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望志路召开会议”的确切时间。仔细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会议”为何在上海召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