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9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过很多体育口号,体育口号的变化是体育事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体育口号
1952毛泽东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71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夕,周恩来在接见即将出征的中国乒乓球队时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
1981中国男排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战胜韩国队,北大学子闻此消息,在未名湖畔庆祝游行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1997江泽民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追求、体育强国之路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2017年,在第13届全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体育应当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仅在竞技赛场上逞英豪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要有健康的人民,人民健康是强大综合国力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因此全民健康被提到了国家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摘编自高慧妮《新中国体育口号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1)从表中任选一句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时期西方学界的冷战研究形成三个学派。“传统派”认为,冷战作为一种“非战非和”的大国关系,是苏联“非理性”挑战与美国“理性”应对的结果。“修正派”认为,美苏战时同盟的瓦解及对抗的升级,应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后修正派”代表人物加迪斯认为,苏联的政策行为使得美国公众和国会在政策制定者决策之前就选择了支持对苏遏制。在《长和平:冷战史考察》中,他研究了为何美苏经历40多年冷战却未陷入正面战争,称之为“长和平”。

文安立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冷战史新研究”的领军学者,《全球冷战:第三世界的干涉与我们时代的形成》一书,将冷战研究拓展到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认为“冷战是殖民主义以略微不同方式的继续”,“冷战既是美国史一部分,也是全球史一部分”。他的研究重视使用多国多语档案,《剑桥冷战史》由文安立等2071位冷战学者共同完成,从高端政治话题到日常生活,从领导人的决策到市井小民的普通经历,都成了冷战研究的话题。

——摘编自夏亚峰《英文学术界冷战史研究二十年:回顾、批判与展望》

(1)据材料,概括冷战时期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后西方学界冷战研究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 . 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作者信息
①《世界和平纲领》(1918年提出)伍德罗·威尔逊,一战期间任美国总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231931年出版)温斯顿·丘吉尔,一战期间曾任英国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等职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1975年出版)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历史研究所编著,主编为苏联历史学家罗斯图诺夫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79年出版)萨那、孙成木等,萨那和孙成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⑤《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2020年出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


(1)阅读材料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从图示中提炼研究角度。
(2)阅读材料二、说明表中资料对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资料?
2024-01-20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后作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材料二   当时(“一五”计划时),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建设工作中,自己还不会走路,只能照抄苏联经验,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进行建设……(现在)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的表现。毛泽东称苏共为“最好的先生”是基于哪些方面的现实考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自己还不会走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西金溪镇的印书业始于元代,明后期出现大量私刻和坊刻书籍,刻书堂号开始出现。自康熙时起,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招抚移民入川的优惠政策。雍正七年(1729年),金溪镇书商傅金铎率长子在重庆落脚,并开设书坊,刻印从江西南昌运来的科举读物、蒙学读物、生活用书和工具书籍。此后,书坊业务不断扩大,道光十三年(1833年),朝廷授予傅氏后人“红顶书商”称号。

材料二:1895年以后,英、法、日、美等国相继在重庆设立租界,近代印刷业开始出现。民国初年,重庆开办新学,以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等科举用书为主的传统刻书坊受到冲击。1936年,地方政府决定对邮寄书籍征税,重庆书业公会联合成渝两地书商奋起反抗。1938年夏,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期的战略轰炸。在此期间,需要进口购入的石印设备和材料难以获取,位于重庆的一些连锁书坊总号与其各地分号之间的联系也受到阻塞,许多书版被炸毁。与此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却强化了“新闻检查”“出版物原稿送审”等制度要求。1939年,出现了审查人员到书店没收书籍、捣毁店堂、拘捕人员等现象。1949年,重庆解放后,由傅金铎父子创立的连锁书坊将书版出售给国家,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经营历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瑾《清代连锁书坊的兴衰探析——以重庆善成堂书坊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前中期重庆刻书业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刻书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该行业从业者角度阐释其出路所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大航海时代以前,欧洲白银的年产量约为3万千克,但是到16世纪下半叶,从美洲大陆流入西班牙的白银实际上每年超过20万千克。在从16世纪到17世纪的100年间,欧洲的银价下跌了三分之二、物价反而上涨了3倍。但是,依靠基本固定的地租生活的领主阶层的资产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出现持续缩水状况,工商业者不断发展壮大。商人用美洲大陆的白银购买的印度、东南亚、中国的物产,并不是运到意大利各都市,而是运到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海拔区域——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与英格兰和尼德兰的毛织品、波罗的海的粮食作物、法国的红酒等展开交易。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商业与文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00—1800年世界贸易的特点。
(2)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世界白银的流动走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
2024-01-04更新 | 263次组卷 | 5卷引用: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后作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概括起来有三种(如表),三种发展道路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

资本主义道路布隆迪、尼日利亚等国独立后继续保持与宗主国的经济联系,复制宗主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这些国家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对外资依赖性强,出口品种单一。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非洲,积极援助拉拢这些国家,这加剧了这些国家对西方援助的依赖。
非资本主义
道路
一些国家一开始主张区别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但在苏联的影响下,逐渐奉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上把前宗主国企业收归国有;限制私人经济的发展,几乎剔除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些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往往造成开工不足,效率底下。
村社社会主义道路加纳、坦桑尼亚一些政治家认为,非洲传统村社中孕育着社会主义,应利用当前时代的物质成就促使非洲古老传统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重新复活并发扬广大。这些国家实行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抑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导致生产率下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洲三种发展模式“从结果来看,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谈一谈非洲现代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在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在不断进步……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让文物保护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则改变了我们对遗址的态度,使文化遗产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进社会的重要篇章;在“三坊七巷”的保护中,通过改变街区业态、举办各种博物馆展示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如今三坊七巷使其成为人们到福州必去的重要场所;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把整个区域的农民动员了起来,让当地人保护自己的家园,建设自己的家园,展示自己的家园,是一个带动人与自然环境共同保护的优秀案例;在首钢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首钢工业遗产通过整体保护,延续了历史的链条,使人们可以近距离体验首钢过去的辉煌。

——据单霁翔在《“2022年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学术会议”的讲话》

材料二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截止2022年,我国已有140座城市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表是其中的部分城市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
西安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千年古都,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武汉楚文化重要发祥地,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多次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成都古蜀文明发祥地,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多个地方政权在此建都,是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纸币发源地,蜀锦的故乡,有“天下诗人皆入蜀”之美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说明其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就城乡建设中如何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两条合理建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并呈现出信息化和智能化趋势,大批购物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涌现,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过度拥挤以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从以集中为主转向以分散为主,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向郊区分散,郊区化特征日趋明显。经历了二战后60多年的发展,至2013年,西方发达国家总体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9.8%,法国、德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75%,英国与美国则有80%以上,日本更是超过了90%。

材料二   二战以后,面对城市化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城市化的干预,加大财政投入,兴建和改善基础设施,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福利体制。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加强干预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通过经济、政治、法律手段,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定位,为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创造了条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帅、孙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深入发展的原因。
2023-12-15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后作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