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31 道试题
1 . 有同学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收集了以下两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部分时期山西人口总数及小麦年平均价格

——摘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至乾隆时期基本形成了一些“因灾禁酒”的共识,乾隆帝说:“与其禁于已饥之后,节省于临时,孰若禁于未饥之先,积贮于平日,今即一州一邑而计之,岁耗谷米,少者万余石,多者数万石不等。则禁止之后,通计五省所存之谷,已千余万石矣。”

——摘自崔思朋、仲伟民《清代禁酒与粮食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
(2)分别阐述材料一、二对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的价值。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乾隆时期人口与粮食安全”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促使移民流动迅速增长。殖民主义使得欧洲人作为水手、军人、农民、商人、僧侣以及行政人员迁居海外。15-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殖民地获取了大约1500万的劳动力,其中有不少是非洲奴隶和契约劳工。美国立国和经济发展靠的就是这些移民。1861-1920年迁居美国的移民有3000万人。1918-1945年间,因经济停滞和政治动乱,导致移民人数下降。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移民被遣送出境,1936年时外籍人口减少了50万。

1945-1973年,长时期繁荣的刺激导致不发达地区的劳工大规模迁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资本从原来的经济中心转移,跨国的生产和分配方式重新形成了世界经济的大格局。新类型的移民纷纷进入一些较老的工业国家,而在南欧、海湾石油国家、拉美、非洲和亚洲则有新的移民输入国出现。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以德国为例,1961年德国的外来人口不到686200人,占德国总人口的1.2%;到1997年底,德国的外国人口为73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9%,其中97%的外来人口居住在原西德地区。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移民的历史影响。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应对移民问题的举措。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宋代“点茶法”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熵(xié)盏,然后点茶等步骤,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树一帜。饮茶、品茶、玩茶能放松身心、愉悦神志。宋代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赋茶以德喻人德,赋茶以性喻人性,以茶的生命过程比喻人生,诠释“德”“性”“人生”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宋代是中国茶馆文化的定型期,自此以后中国茶馆文化便具有了市民性质,成为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结合体,其风貌和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宋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承上启下、创新发展时期。茶马互市满足了宋朝强军备马之需,也满足了边境少数民族的茶叶需求。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的足迹已遍及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中东、西北非,对中国后世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韩国的茶礼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陈永昊、徐吉军《论宋代茶文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将中国茶带入英国王室,饮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英国,茶叶作为贵族享用的一种奢侈品,家庭茶会成为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这标志着英国贵族化茶饮方式开始向平民化茶饮发展。1750年前后,饮茶已在英国城乡各阶层普及。特别是1784年英国开始降低茶叶税收,让茶叶价格更加亲民,到了十八世纪末,茶饮已渗透到英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工人们对茶叶需求急剧扩大,茶叶成为他们既可以促进消化又可以提神振奋精神的生活必需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英国茶文化也逐渐演变为以泛化的下午茶为主体的多元化饮茶方式。

——摘编自刘昌明《还原全球化背景下的英国茶文化(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文化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推动英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简析“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昨日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 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并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后六天,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毛泽东在会上发言,他说:“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先生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二   这是一次带有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和他的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在检讨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时,博古首先作报告……接着是毛泽东发言,他说,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军事路线?是因为错误地估计政治形势,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忽视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除凯丰外,没有一个人站在博古这一边。

——摘自《杨尚昆回忆录》

(1)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紧急会议”召开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紧迫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哪一会议,并概括这次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主要影响。
(3)以上材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有哪些优秀品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碑文载“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清朝将治理边疆的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着手解决日益严重的北部边疆问题。当时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崛起于西北的准噶尔蒙古部兵锋向东,准噶尔与俄罗斯还将手伸向北方的喀尔喀蒙古。清朝、俄国、准噶尔三种势力展开激烈角逐,对于清朝而言,处理北疆的蒙古与俄国的关系,迫在眉睫。清朝在东北成功地遏制了俄罗斯的扩张,签订条约,划定边界。清朝还驱逐占领北方喀尔喀蒙古部的准噶尔势力,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清朝再平准噶尔,控制西藏、青海,统一天山南北地区。

——常建华著《清朝大历史》

(1)观察材料一、写出图1与图2对应的朝代与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签订条约,划定边界”中的条约名称并简述条约意义。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治理边疆的方式。
2024-04-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

出处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九月)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则天皇后本纪》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垂拱四年乙亥,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载初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长寿二年乙未,加号金轮圣神皇帝……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

——《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太穆窦皇后、文德长孙皇后、徐贤妃、王皇后、则天武皇后、和思赵皇后、韦皇后、上官昭容……

材料二

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

——《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有何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合理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旧唐书在叙事上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024-02-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漕运总督陈夔龙奏请设立江北大学堂,首创本籍客籍分班教学的方法。河南、直隶等地客籍群体自发兴建旅学。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创立了最早专门招收客籍学生的官办学堂——山东客籍学堂。河南紧随其后,并进一步消融省界,设立了旅汴学堂。学部很快将之推广到全国。

招收客籍学生是清末新政时大多数学堂通行的做法,各省还是优先保证本省学子入学,而客籍学生入学往往被限制条件。在这一年(1904年)前后,限制客籍的做法愈演愈烈,演变为蔓延全国的学额争端。以客籍为主体的官僚阶层想到了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即绕开已有公立学堂,利用自筹经费和公款,创办专门招录客籍学生的客籍学堂。

随着全国新式学堂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可以给予的官职数量,学堂选官制度难以维持,清王朝谋划采取新的文官制度取而代之。本省外省的籍贯身份不再显得重要,学额争端渐趋缓和,一部分客籍学堂开始转型为普通高中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旧官宦群体纷纷携眷返乡,各地的大多数客籍学堂也随之解体。

——摘编自王超《从畛域之分到消融省界:清末新政中的客籍学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客籍学堂创立与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客籍学堂发展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客籍学堂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也纳会议最开始的目的正如梅特涅曾指出的“就是政治和领土状态恢复到1792年以前”。从会议召开到体系运转前期,大国在该体系中并没有追求本国权力最大化,相反,他们也关注他国利益,并能保持克制。维也纳会议通过共同召开国际会议,在共同协商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划分国家疆界和领土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也纳会议中《最后议定书》的附件《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从外交实践中解决了外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第一次以国家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摘编自丛培影、黄日涵《维也纳体系对国际合作的启示》

材料二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摘自《联合国宪章·宗旨》(1945)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及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是对维也纳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