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2 道试题
1 .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有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明朝)阁臣至仁宣时,地位骤显。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威廉统治末年 ,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 ,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 ,……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是什么?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2020-03-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3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中人们重视人的价值、重视现世的生活以及反对“权威”的精神,都在当时人中间唤起了对于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怀疑及反感。文艺复兴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中有的被称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泰斗,有的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先驱,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林涛《浅议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进入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及其神学”遭到“怀疑及反感”的原因。
(2)材料一,二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笼罩于其上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去了。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内阁的公开化、正式化以及内阁与议会、政党的关联,使得内阁的合法性逐渐增强,人们对于内阁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此时,一个与内阁有关的新术语,即“政府”开始出现。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特点和内阁对明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威廉统治末期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并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城市经济的类型多样,有工商型、商业型、手工型等。商业化的娱乐活动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享受。为了适应海外贸易,宋朝的港口城市也逐渐增加。宋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商人行列,经商甚至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以服饰论尊卑的制度也逐渐动摇,到南宋时贵贱着装相差无几的现象时有。宋代大城市周围的市镇比小城市密集的多,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迁入,人口多到朝廷需颁布政令来控制。但坊市界限的打破也造成了秩序的混乱,官商勾结,滋扰百姓的现象层出不穷。此外,农村人口的迁入也使流民、难民散布城市当中,烧杀抢掠事件发生更为频繁。

——摘编自司马少府《宋代城市是怎么样的?浅谈宋代城市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手工业、农业的分离和日益专门化,大约在11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了。在中世纪时代,西欧城市是封建领主政治的对立物。大批手工业者、农奴为逃避封建主的奴役进入城市。城市不仅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也危害了封建主的利益,而且城市从产生之日起,市民就为自身利益、摆脱封建领主的盘剥而与其斗争、争取自治,甚至因此发动起义。中古西欧城市培养了新的阶级一市民阶级,也是日后推翻封建社会的主力。

——摘编自杨超《论中古西欧城市产生的原因兼评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特征及兴起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利益,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逐步形成了英镑集团、法郎集团、美元集团三个货币集团,各个货币集团都在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国际金融关系处于混乱中。美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黄金储备量也大大增加,一度占有世界三分之二的黄金储备。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逐渐取得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美元霸权地位正式明朗化、法律化。

——摘编自张善国《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双挂钩”体制,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同时,它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货币制度,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自20世纪60年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西欧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此相反,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摘编自黄鸿春《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指出该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认识。
2024-01-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探索和实践,是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193111月,全国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制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强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11个省建立了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人口约1500万。工农民主政权在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

材料二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现代化进行的第二次探索和实践,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指导原则和基本的制度架构。陕甘宁边区是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政权体系。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地方政府,它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19457月,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民选县政府709个,专员公署104个,边区政府4个,行政公署24个。抗日民主政权是按照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政权模式,“根据地内很好地推行各阶层联合的民主政治,推行“三三制”等,具有全国性和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足以影响与推动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华苏维埃政权相比,抗日民主政权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4-01-1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角度看,古代中国社会史就是一部社会教化史。中国传统教化思想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多元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整合行为。在国家层面重视对教化的弘扬、表彰和政治推崇。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同时辅之仁政,从制度上保障教化的推行,故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精英统治阶层要求做到率先垂范。正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历史上,地方士绅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德性高尚之人成为人们推崇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可以利用自身声望和社会地位支持着家族、家乡的发展。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材料二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国家、精英统治阶层和地方士绅在社会教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

时间移民措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五十万人谪戍之。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材料二   东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转移。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此时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至闽江、珠江流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衍德《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移民的不同,并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