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和共和政体的建立,民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外交上的建设和寻求外交上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则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目标是维护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在本国独立的基础上坚决支持周边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立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根据世界体系的动态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国际关系理念,“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关系思想。

——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材料二70年来,不论国际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鲜明立场始终没有动摇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70年的外交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深体认到,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都是破坏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都是可能引发战争的严重威胁,都是对世界各国独立自主发展、对世界各国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所以必须坚决反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齐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摘编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历史经验。
2024-02-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维护统治利益、达到为其所用目的所采取的和平交往策略。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唐代和亲政策效仿吸收了西汉、隋朝的经验,将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安国定边的主要政策。从唐王朝周边形势来看,少数民族政权第次崛起,给唐造成严峻的统治危机。尤其是吐蕃、突骑施、东突厥、契丹等频繁入侵边境,使唐朝四面受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因此,唐统治者的民族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特征。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将和亲政策广泛运用于民族关系建构中,有力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材料二   在新中国初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工农教育政策,对广大的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各级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培训,他们对政策的认识更深刻,决策的方式和方法更具灵活性。广西少数民族区域的基础教育,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培育出了大量具有基础文化的建设者。为适应国家的爱国卫生运动,广西还在农民学校、冬训学校和民校等开设了有关医药保健的课程,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民众渐渐摆脱了迷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通过民族教育,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民逐步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民族地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李梦烁《20世纪50年代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的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通过和亲政策构建民族关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实践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便分化为八个不同的学派,尽管自汉武帝以来,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在此时期内取得了相对统一的和明显的发展,但仍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分。魏晋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进入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进一步动接,经学在此时期发展出了南宗和北宗两大派别。考察儒家思想的自身发展史,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儒家思想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的统一,这一状况,一方面不利于重新恢复和稳定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封建中央集权的维护。

材料二   随着唐代社会政治的统一,也就必然要求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统一。在这种背景之下,唐代统治者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求以及科举制在唐代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儒学在唐代前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经学在唐代前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儒家经典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唐太宗于贞观四年(630年)命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主要以南北朝时期的经典义疏做底本,再由孔颖达作疏,在此基础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儒学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内部统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科书,《五经正义》成为所有考生的必研之书,这就使得儒家经典得以在一个极大的范围内流传,大大增强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社会的影响力。《五经正义》是由统治者官方颁布的标准定本,这就确保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使得其成为唐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也确保了其在与佛教和道教的争夺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儒家思想以经学的形式在唐代前期达到了其自身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李冉《“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之前儒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问题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前期儒学发展的表现。
2024-02-29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课”是中国古代国家依照相关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课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天子巡狩,诸侯朝觐,方伯行国,诸侯行邑。据《尚书·尧典》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汉代规定,中央对郡国、郡国对属县进行逐级考课。据《汉书》记载,尹翁归担任太守时,他提拔官员 “必于秋冬课吏大会中”由主考官提出各种问题,被考人必须以政绩实情回答。 实行考课公开,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使考核更准确。历代的考课制度虽然各具特色,但在考课的标准、办法、程序和赏罚等级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制度化、法律化……

——摘编自粟时勇、李向前等编著《古代官员考课制度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6 . 阅读日期,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总体上,考察监察官员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不仅包括“学识渊博”“文学优长”,更关注于其是否“通经懂史”以及“晓谙刑名”。而纵观古代监察官员的政治品德, “公忠果断、刚明果敢、奉法秉公”的共同品德,充分体现了传统社会以“公、忠、廉”作力考察监察官员政治品德的重要依据.就一般文官群体而言,历代对于其从政经历并没有过多要求.但因监察官作为国家的治官之官,秦汉至明清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而且要求良好的从政业绩,这意味着监察官要通晓政务,熟悉官场积弊和地方吏治民情,普遍拥有政务处理以及紧急情形的处理能力,能对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了然于胸。

——摘编自常冰霞《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从秦汉至明清,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监察权始终是第一层次的重要部分。监察官行事代表皇帝和朝廷,其地位远远超出其实际品级,如清制,地方知府等官员的品第虽高于御史,但相见时知府等仍需施礼行拜。而独立弹劾权则是朝廷授予监察官员最根本、最重要的权力。所谓监察官员的独立弹劾权,是指监察官员虽然从属于相府或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但其弹劾无需宰执或台主等长官批准,御史是以个人名义(有时也联名)而不是以“组织”的名义提起弹劾。作为文武百官的监督者,对监察官严加监督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这种监督的主要制度设计是对监察官实行厚赏重罚:监察官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丰厚的奖赏;监察官不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重的处罚。

——摘编自艾永明《古代监察官员的激励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任用标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历代政府对监察官员的激励措施并指出监察官员的制度设计理念。
2024-02-29更新 | 5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1913年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由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痛感中国落伍,急切地要求发展近代企业。辛亥革命前,主要资产阶级立宪派人所领导的收回路,矿权运动,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加之清末政府推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工商实业的措施,随后而来的帝制覆灭,民国建成,各种鼓励与保护实业的政策、法令、章程、条例的制订、为人们发展实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

——摘编自何善川《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之再探》

材料二1882年,罗新昌机器厂在南昌章江门外瓷器街开业,这是江西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工业企业。其资本额只有5000元,有20多个工人。但是,它的出现,标志着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遗憾的是,此后江西的近代工业似乎停滞了,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江西的近代工业才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阶段。这期间,江西的近代工业既有和平年代和风细雨式的持续增长,也有战争岁月暴风骤雨式的急速发展;既有江西地方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工业化建设,也有共产党领导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早期实践。

——摘编自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1913年这一时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据此指出影响近代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024-02-2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的经济走向垄断的阶段,加之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由竞争的经济进行干预、协调及必要的控制。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就要求不断建立与此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城乡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提到日常工作程序中来。面对当时的要求,旧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不能适应的,文官制度开始确立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杨明《论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与经济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尽管西方国家一战后党派斗争非常激烈,政府更迭十分频繁,但因文官不介入政党纷争,政治上保持中立,政党斗争的结局也就对文官没有什么影响,文官不与政府共进退。文官也不用担心政治风云变幻对自己地位产生威胁,有利于他们钻研业务,增强事业心。加上西方不少国家在战后纳入“劳动契约关系”,规定劳资之间的纠纷通过谈判解决,资方、国家向工人实行“让步政策”,给予他们较高福利和保障其就业等,这些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政局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李业盛《从西方文官制度看建立有我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0 . 如表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目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发韧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英国工业化的过程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三章
____
一、法国的工业化
二、美国的工业化
三、德国的工业化
第六章
工业化与社会
一、工业化的经济后果
1.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3.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乡村的改变
2.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观念增强
3.教育发展与文化素质提升
4.____
5.____

——摘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请你为第三章拟定合适的标题并说明依据。
(2)补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标题并加以简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