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以后,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强大,开始谋求改变旧的世界体系下的制度安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关于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十四点”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殖民地民族自决的原则,并力图把其作为处理战后殖民地问题的一项政治原则。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殖民大国强烈反对把民族自决原则应用到自己的殖民地。威尔逊希望促成国际联盟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的计划来改革当时的欧洲殖民体系。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提出了一些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原则。

1942年,罗斯福总统明确指出,欧洲殖民帝国应该被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国际托管区组成的体系所代替,应该置于美国与大国同盟以及一个确保世界安全的组织监督之下。但那些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做出了防御性的反应。

到“二战”临近结束,出于广泛的政治、军事以及战略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在世界殖民地问题上的政策日趋灵活和现实。

50年代后,美国政府公开支持殖民地人民走向自治或独立,向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施加强大压力,要求它们采取开明的殖民地政策,以减少国际社会尤其是茶联等反殖民主义国家的谴责。

—一据孙建党《从“委任统治”到“非殖民化”—一美国殖民地问题的政策变化》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简要概括美国在世界殖民地问题上的政策演变,并评析其演变过程。
2020-08-04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课时29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纲要下-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020-07-11更新 | 9226次组卷 | 107卷引用:2020年真题分解-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019-06-20更新 | 1232次组卷 | 21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 . 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材料二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2018-09-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二次周周清

5 . 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 “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 “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1 政治结构

3.2 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 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5.2 俄罗斯的推进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年)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

(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

2018-09-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二次周周清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

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材料三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政治、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018-09-0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三次周周清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削弱。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

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举措,对它的基本含义,史学界通常的解释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其主要依据是《汉书·食货志》所记载的董仲舒之言:“除井田,民得买卖”“坏井田,开阡陌”。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开阡陌”实际上是“置阡陌”,《汉书·王莽传》载区博之言:“(秦)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通典·食货典序》亦云:“(商鞅)隳经界,立阡陌。”

有当代学者认为“开阡陌封疆”指的是国家向农民授田之后,“设立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民本,法也。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上述材料表明,古往今来对“为田开阡陌封疆”有不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又有本质的共同点,其本质的共同点是什么?商鞅的这一变法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二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3)材料三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2018-02-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2课商鞅变法练习

10 .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二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前言)。

阅读下表。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足的革命”的实际含义,这揭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选择一个,然后指出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谈谈你对其变化的认识。

2017-11-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一中文科实验班顶尖学生人教新课标版2018届高三历史《历史学科素养——叙述类试题专项突破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