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群须人照管,其重劳力愈甚,而掠夺之风亦益烈。只有农业是源于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级的农业,亦率由女子任其责。其后逐渐发达,成为生活所必资。此时经济的主权,操于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农具等,率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愿女子出嫁;女子势亦无从出嫁;男子与女子结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为附属品。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公务,其权皆操于女子之手。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女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殖民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的较量及互动。大致而言,自1844年第一所女学成立后,女学迅速成为一个具有公共性和公开性的议题。所谓公开性,是指女学成为一个在由各种媒介所组成的网络之中被呈现的对象,从严肃的的报纸到以消遣为主的小报,从文字、画报到戏剧等等,诸如“国民之母”、“女英豪”、“女界现形”等言论、形象铺天盖地而来。所谓公开性,是指因女学引发的女性移民而导致的结果。很多接受家学或者学校教育的中上阶层女性,在近代民族主义和女学发展议题宏达叙述的激励下,迁移到女学尚不发达的地区——如从沿海通商口岸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等,成为女教习或者女学生。当她们穿梭往来于城市之中或城市之间时,也成为城市中引人瞩目的一道风景线,处在整个社会的凝视之中。
——《近代史研究》2013.第1期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曾使某些妇女离开了“室内”经济,投入到“室外”雇佣经济之中。随后,妇女便从公共学校的创办中得到好处,在这里她们能和男学生们一起接受教育。到20世纪初,妇女开始赢得选举权。1900年,只有一个国家的妇女在全国大选中赢得了公民权;到1950年,69个国家的妇女可以参加选举;到了1975年则是129个国家。今天,除少数几个阿拉伯国家(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南非——这里,占人口大多数的黑人男女是没有选举权的——外,妇女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已拥有选举权。不过,20世纪上半叶,妇女还没有获得多少进入投票站的机会。更直接和更痛苦的事件如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使妇女的问题显得无足轻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铲除了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经济根源。在我国的宪法以及有关选举、劳动、教育和婚姻家庭等一系列法律、法令中,都贯彻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并且特别注意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建国三十多年以来,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家庭生活中,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造成的种种原因,男女两性的实际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从法律上的平等到事实上的平等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仍然是我国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百度网
⑴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原始社会女子有何权利,地位如何,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女学产生原因和特点。
⑶据材料三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妇女权利变化。
⑷结合材料四,谈一谈你对当今妇女权利、地位现状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7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保杯”高三能力竞赛文综历史试卷
2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的资本组合形式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主要类型有自由资本和借贷资本相结合、独资和合资相结合、委托和非委托经营相结合等。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主要从事远距离的商品贩运贸易。徽商本质上是儒商,其经营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德治商”。徽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注重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老字号”。他们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如果一时贪图小利或敲诈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但却毁坏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徽商重视教育,自古至今已成为习俗,纳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徽州人文化底蕴深厚,“富而教不可缓”是徽商笃信的信条,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几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国。

——摘编自黄兴模等《徽商兴衰启示录》

材料二 太平天国时,徽州是太平军的活动中心,当然也就成为清军镇压太平军的主战场。频仍战事,兵连祸结。徽商深受其扰,先是地方地主武装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亲自督师祁门,明火执仗,纵兵大掠,徽州府被洗劫一空。清军在徽州烧、杀、掳、掠,使富丽的徽州尸横遍野,庐舍为墟。徽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备受摧残,大伤元气。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使徽商遇到了强劲的敌手。徽商在省外各地经营的钱庄,敌不过外国商人的银行。洋商的活跃,洋货的倾销,使徽商不堪一击,当年的风光已成明日黄花,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淡出商业舞台。

——摘编自张家康《徽商是怎样由兴盛走向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商衰落的原因。谈谈你对徽商兴衰的认识。
2020-07-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作是以这样方式进化的有机体。这一理论被人用于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起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深深的震撼:原来人类社会竟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其实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但放弃他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余秋雨《历史的脸谱》

材料三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的,但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摘自余秋雨的博客


(1)根据材料和所学,叙述进化论诞生以来产生的影响。
(2)进化论让人们懂得“原来人类社会是以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结合西方和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论述这一观点。
(3)材料三中“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境界”。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角度谈谈,现代的人类是怎样逐渐“放弃”这个原则的?
2020-09-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历史试题6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全面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步骤,为全面改革制定了蓝图。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并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

——摘编自汪海波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三   199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

——张艳国、彭白云:《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家推行的粮食政策及其反映的经济体制,并分析这一经济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粮票兴废的认识。
2020-07-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格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材料二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矩,最后抢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

材料三   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田间劳动的奴隶白天戴着脚镣种地,夜间被关在像地牢一样的屋子里;矿山奴隶系着铁链,在兵士的监督下劳动;角斗士则被驱进角斗场,或互相厮杀,或与猛兽搏斗,以生命为代价供奴隶主哄笑取乐。奴隶稍不如主人意就被范以鞭抽、拳打、铁烙。为防止奴隶逃亡,有的奴隶被戴上项圈,项圈上的字是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材料四   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是怎样的?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述奴隶的处境。
(4)根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学系统涉及哪些方面。

8 .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数字澳门


材料四   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2019-09-21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天水甘谷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刚刚结束,丘吉尔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表示对苏联的威胁“深切关注”。到1948年10月,丘吉尔明确阐述了“三环外交”方针。“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同时存在,一旦它们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英国是唯一在这三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摘编自赵伯英《欧洲一体化的动力、矛盾与前景》

材料二   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时期,还是1500年前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直至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与欧洲地缘政治息息相关。因此,谁能够主导欧洲事务,谁将能够发挥在世界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力。二战结束后,美国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并实施了“金元外交”政策,并选择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直至拉拢。

——摘编自郝立英《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后美国“金元外交”选择西欧国家的原因。
(3)根据上述并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二战后英美两国出台的外交政策中得出的认识。
2019-06-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5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