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教育是国之大计

材料一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材料二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提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活名钓营,争权夸利。他在《孟子集注》中进一步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库、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论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材料三   1898611日,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京师大学堂与传统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有的八大学院的基础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发展到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的16所高校的教学共同体。学院路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
2023-01-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辜鸿铭,1857年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华侨家庭,10岁随义父布朗(英国人)到英国留学,先后在英、德、法留学11年,获得文、理、工、哲等多科文凭。留学期间,受热爱自然、歌颂农村,批驳工业文明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影响较大。

1885年前往中国,成为张之洞的洋文秘书,同时开始长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反对学习西方文化,指责洋务运动,更反对维新变法,终其一生反对中国欧化。他翻译了许多儒家文化典籍并将其介绍到西方,也翻译英国诗歌并将其介绍到中国。

1916年,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聘请辜鸿铭为英国古典文学教授。辜鸿铭要求学生用英文翻译《四书》《千字文》等,并把英国诗歌分为国风、大小雅,为每个外国作家作品都要找一对等的中国作家作品,在比较中说明中国的文化比西方优秀。面临当时世界局势,他更坚定了中国礼教传统可拯救世界危机的信念。

——摘编自孔庆茂《辜鸿铭评传》


(1)根据材料,分析辜鸿铭热爱中学反对西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学者辜鸿铭。
2022-08-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3 . 宋代在很多方面打破传统中国沉闷的作风而别开生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政治方面讲,为保持门面上之前后一致,宋朝几乎恢复了唐朝所有衙门职司,同时也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新机构功能上更具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有组织。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城市勃兴,内陆河流舟楫繁密,造船业也突飞猛进。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铜钱之流通也创造了新纪录,之后再未为任何朝代打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宋时官员们有丰厚的俸禄,以满足奢华生活的需求。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的分工对词的发展大有好处。都市繁荣,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新机构”的功能,并简述宋代在“市”“国际贸易”方面显著进步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词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打破诗与词的界限”的文学家。
2022-03-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探究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和重要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思想篇]

(明朝思想家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

[科技篇]

瓦特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发明家之一,其改进的蒸汽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写道:“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瓦特给它加上了一个分离的冷凝器,这就使蒸汽机在原则上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2)如何理解“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国际性的发明”?

[教育篇]

清朝在新政期间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大学堂“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毕业考试获中等以上者,均作为进士出身授以官职。到1911年,中国创办的真正的大学仅5所(不算教会学校),毕业生总数不过200名且无女性身影。民国政府1912年颁布《大学令》,规定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3.谋个性之发展……”同时许多实业家也投身教育事业,如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张謇创办南通大学。到1925年大学已有50所,学生25278人,其中女生占3.28%。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清末与民国初期高等教育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文字篇]

汉语词汇伴随外来词的涌入而不断丰富,近代以来大规模吸收外来词出现了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下是部分典型的词汇:

①火轮车:最初见于传教士的书籍,被《海国图志》等中国书籍采用,后简化为“火车”。

②议会:源于日语,来自于英文parliament的意译。后伴随着留学日本的热潮而传入中国。

③苏维埃:指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名称,苏维埃是俄语 сове́т的译音。

④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的名称,出自列宁所著《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一书。

⑤按揭:即个人购置商品房抵押贷款,该词于20世纪90年代从香港引入。

⑥ISO:源于希腊语ISOS,全称为国际标准化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采用国际通用的技术和管理标准,该词被广泛使用。


(4)外来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请你找出两条词汇,并概括由此反映出的中国社会新变化。结合所学,说明三个外来词涌入高潮时期的国际背景。
例①→⑥:由被动的接受外国文明到主动的融入世界(本组合不可再用,但①、⑥可分别与其他词汇组合)
2021-08-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卯残腊(1915年的阴历年底),由横滨搭法轮赴春申,在太平洋舟中作。

浩渺水东流,客心空太息。

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

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

黯黯五彩旗,自兹少颜色。

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

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

——摘自李大钊《诗六首》

材料二   他晚年受幕僚蒙蔽和怂恿,自以为复辟帝制可以加强中国的统一,避免日本攫取中国主权,最后却众叛亲离,只得宣布退位,再造共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写了一挽联:“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对这个为令人费解的遗嘱,有人理解为“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

——摘编自向曾辉《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李大钊叹息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
2021-08-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七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前后4次共120人,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定学习期限l5年,由于清廷内部矛盾以及美国的排华风潮,1881年,清政府中断留学计划,分三批将幼童全部撤回。被撤回的94名幼童中,大部分都没能完成学业。尽管如此,留美女童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西方先进科技的熏陶,回国后大多被政府任用,在近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地质矿冶、铁路建设以及电讯等多项科技事业的起步发展中,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就连西方学者也承认:“留美幼童们,在中国现代交通事业上,均居于领袖群伦的地位,他们倡导修筑铁路,开办电报,扩充煤矿。不仅如此,他们是中国现代化陆军海军的第一批优秀军官。”据1884年9月2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记载:“中法闽省之战,中圆官兵均甚出力,其中尤为出力者,则系杨武船内由美国撤回之学生,均系奋不顾身……。”

——摘编自徐飞、茹诗珍《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美幼童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