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5年的英国《绅士杂志》认为中国在政府统治技巧上优于其他国家,赞赏其爵位、官职不是世袭而是考试得来。大量的书籍、报道使科举考试为西人所了解、熟知。1870年,英国格莱斯顿政府颁布了第二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此后,英国逐步建立起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欧洲对科举制的推崇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晚期。随着西方来华人士对科举制度了解的深入,他们也发现了科举考试的缺陷并对考试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大卫·修魔曾尖锐指出“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的优势,但科举的内容使中国知识结构不佳,中国科学的水平因而落后。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

材料二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理论准备中,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化考试的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早在1906年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他就对英美等国通过选举等录用人才的办法提出了质疑,指出真才实学之人因口才木讷而被忽视,而要解决这一缺陷,只有辅以考试之法。……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重要原则。他指出,英美等国的考试制度,考试权仍然在行政权之下,权限不明,流弊反多,应该有专门、独立的机构来掌握考试权,君权、行政权皆不能加以干涉。孙中山希望通过考试制度杜绝幸进,澄清吏治,彻底改变中国用人行政上的种种弊端。……这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1)概括18—19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科举制的态度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中英两国都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有益探索,指出其探索的共同特点,并比较二者的探索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2021-11-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A卷)历史试题
2 . 201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怎样去理解“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用史实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以上材料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请用20世纪90年代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践行“孙中山先生坚定维护国家统一”这一思想的?
2024-02-2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四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制定了鲜明的外交政策,这些政策都有形象的概括,其中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理想、阶级性以及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

——聂强《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决策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

材料二 万隆决议中的“十项原则”是基19544月中印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提出的“五项原则”而进行了拓展。“五项原则”的提出,正是由于中印两国承认“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并认为,在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夏雪《基于和平原则建立世界秩序》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在国家层面不再有敌人,现在所谓的“敌人”只是一些敌对势力,比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同时,放弃了原先和部分国家对立、对抗的道路,以国家利益为重,开始发展全方位伙伴关系,这是党在求真探索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蔡祖丞《新中国外交七十载》

材料四40年来,我们始……坚持独立自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初宣布的外交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被“形象的概括”为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954年提出的“五项原则”全称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001年,中国政府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主导建立了哪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4)综合上述材料,就外交领域而言,请为中国要想真正成为“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建言献策。
2021-09-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建议历史(必修)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该月刊19208月创刊于上海,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9211月停刊。它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公开理论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

——摘编自《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资料》等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传播本身带有浓重的社交性。巴尔扎克曾说:“咖啡馆的柜台就是人民的议会。”它为18世纪最大胆的思想提供了最畅通的传播渠道。伏尔泰在此满怀激情地呼吁自由平等、打破宗教迷信。孟德斯鸠则在此力倡法制精神和分权制衡。狄德罗在此成立了“百科全书派”,提倡科学和理性。卢梭最为激进,这点在他对人民与国家关系的发言中体现无遗。

——摘编自张克毅、邢娜《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通过咖啡馆传播的启蒙思想。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启蒙思想的传播对历史发展的相同作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三世(17601801英国国王),在位期间力图恢复某些已推动的君主权力,建立其个人统治。结果遭到内阁的抵制。腓特烈·诺斯(17701782英国首相)在写给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在这个国家,王座上的君主不能反对下院深思熟虑的决定。陛下的前任君主们……曾不止一次地被迫违背自己的意志而屈从议会的决定……他们的让步从未被视作不体面,而是被认为是他们明智的标志。” 乔治三世晚年曾哀叹:他被迫放弃一切据以行动的原则,成为“奴隶”。他个人统治及其倒行逆施政策的结束,为工业革命和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重大政治障碍。议会君主立宪制从此巩固,英国经济从80年代起开始“起飞”。

――编摘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确立与巩固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1788年,为了纪念“光荣革命”100周年成立了一个“革命协会”,协会成员宣称:1688年“光荣革命”的原则并不是妥协,而是人民主权的思想。1789年,该协会的普莱斯又在一次演说中指出,“光荣革命”已经宣布了自由的人具有下列一些最重要的权利:良知即信仰自由的权利;反抗暴政的权利,特别是挑选他们自己的统治者的权利;拒绝执行统治者的错误言行和组织他们自己的政府的权利。

――编摘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2)阅读材料二,你觉得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与材料最贴切?说出他阐述这一思想的著作。并概述他的主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11-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二:“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材料三: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供奉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近年来有包括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政要进行参拜靖国神社的活动。


(1)材料一中反映的情景发生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之后?“倭人竞割台湾去”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1-08-3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