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表格   

古代中国手工业基础知识

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后期:与农业分离;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三种形态出现。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技术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技术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享誉世界的陶瓷业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元代。制瓷中心:明清:瓷都——景德镇和青花宠、彩瓷、珐琅彩。
影响唐朝:开始输出国外:明清: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亚非欧各国;17世纪起:世界各地开始生产瓷器。
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明清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一苏州、杭州;(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请回答;
(1)根据表格,简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冶炼业的主要成就。
(2)根据表格,简述我国明清时期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3)根据表格,概括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2024-04-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先后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朝贡贸易、一口通商等形式与世界很多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请以“原始史料”为标准对下列有关古代对外贸易的史料进行分类(多选,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A

 粟特人形象唐代陶俑
   B

南海一号古沉船瓷碗
   C
        
《海禁与海外贸易》
  D

         郑和下西洋(地图)            
                  E
            
广州十三行(油画)
                  F

结合上述图片,完成下列表格。选择一项, 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外贸途径反映史料鼎盛时期突出特征
丝绸之路A B唐朝其东端起点 (1)______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海上丝绸之路C(2)______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  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
朝贡贸易D E明代政府借此对外贸易传播中国文化,宣扬国威
一口通商F(3)______政府垄断贸易,只开(4)______这个港口
外国商船必须遵守种种限制

(1)A临安   B洛阳   C 长安   D益州
(2)A南宋     B五代十国     C隋朝     D秦朝
(3) A唐代     B宋代     C 明代     D清代
(4)A行省        B市舶司     C蕃市     D十三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说明
有利因素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自然经济的抵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请结合20世纪初和20年代的相关史实,设计并完成“孙中山突破局限、不断自我革新”表格。表格要求分不同时期展现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表现和影响。
        孙中山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
1894年,上书李鸿章力主改良受挫,同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1911-1912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
1917年,领导护法运动失败。
1920-1922年,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开始了国共合作以及国民革命运动。
1925年,在北京逝世。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他总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努力赶上时代潮流。…体现了他敢于突破局限、不断自我革新的可贵精神。”


2021-08-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五年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2021-08-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至宋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长,助理万机,辅助皇帝
内外朝制形成皇帝亲信构成的内朝与丞相为首官僚机构的外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集体决策,相权一分为三
二府三司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并设枢密使、三司使管军事、财政

材料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中说:“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明朝监察机构的范围广,人员品级低,但权力极大。在这个庞大的监察网络中,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分别负责中央与地方的监察,通称科道两衙门。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虽只是正七品,却能查看中央六部的重要文书案卷,六部所有重命令都要经过他们审核,有助于皇帝对六部的控制。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也仅正七品,但权力监察到上至总督巡抚三司,下县令,犹如钦差大臣。监察御史在组织形式上虽隶属于都察院,但行使职权时却不受都察院控制,可以直接向皇帝负责。“使一县之众必由于令,一郡之众必由于守,守之权归于按察,按察之权归于天子”。除此还有令人谈虎色变的东厂锦衣卫,则独立于各司法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直接逮捕审讯,生杀予夺,权力空前强大。


(1)仔细梳理表格内容,指出中央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主要目的。
(2)清史家赵翼说“明朝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其理由。
2021-11-0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思想内容地 位原因
春秋战国仁、礼、仁政1争霸战争年代;保守
仁、礼、仁政受打击2
西汉34建设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宋明5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更好
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6受冲击7)政治:
8)经济:
9)思想:

要求:阅读表格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完善表格
2021-05-08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西宁新华联国际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春秋战国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先秦儒家有一种宝贵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两汉组建元五年,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赋税)。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郡国掌书办的小吏);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班固《汉书·儒林传序》统治者的尊儒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两宋组材料一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朱以陆之教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理学进一步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巩固了其主流思想的地位。
明清组李贽原籍河南,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在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衡量的标准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性色彩⑥。李贽的思想属于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一组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该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与材料相符?
(2)根据两汉组展示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兴办对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说明其新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治学方法上有何区别?
(4)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明清组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分别属于哪一部分?
2024-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理)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共对台湾的政策变化

1949~1955年1955~1958年1958~1978年1979年至今
武力解放和平解放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从对峙走向缓和

材料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方针,提出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进行经济交流”等,并从1979年元旦起,停止了对金门的炮击。131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向美国议员解释中国对台政策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材料一、二均整理自凌伟中《四十年来海峡两岸关系及其展望》

材料三   “一国两制”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它同样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台湾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能将“一国两割”香港模式一成不变地套用于台湾。因此,两岸应携手合作,探讨出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早在1984年,当一位日本朋友问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是否同对香港的一样时,邓小平说:“我说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摘编自陶晓琴《“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与台湾问题解决的现实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我国政府对台湾与香港基本政策的异同,并说明“一国两制”政策的意义。
(3)你认为当今推动祖国统一实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022-08-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1840-1852年间英国输华贸易统计表: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18401842184518501852
英国输华商品总值52.496.9239.4157.4250.3

(此表所列为中英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摘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材料二:欧洲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把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远近贸易纳入理性秩序,而所有这些贸易加在一起就趋向于创造一个有整体性的世界。

――摘编自法国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1840年之前,中国政府的哪一经济政策不利于中英贸易的顺利开展?并说明其内容。阅读材料一,1840~1852年中英贸易额总体呈什么趋势?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列举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输出的条款两例。
(2)依据材料二,概括布罗代尔的观点。并结合19世纪上半叶的有关史实,分析世界贸易“理性秩序”是如何达成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