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06 道试题
1 .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

“丹东一号”沉船遗址地处黄海北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西南50多公里的海域。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舰扬威、超勇、致远、经远沉没于此海域。经水下考古实物资料证明“丹东一号”即为致远舰。以下是整理自考古报告中的内容。

舰体结构:水下残存的穹甲钢板与致远舰的穹甲防护结构吻合。经远舰装甲较厚,明显与“丹东一号”不符,另两舰未使用穹甲结构。此外,“丹东一号”沉船还发现多个方形舷窗,方形舷窗只安装于致远舰及其姊妹舰靖远舰,其余舰均未安装,这是识别致远舰与其他甲午沉舰的重要标识物。

武器配备:致远舰的主要武器在“丹东一号”沉船遗址中均有发现……超勇舰与致远舰武器配备区分明显。此外,加特林机枪铭牌上标注有“1886”,这正是致远舰的建造时间,铭牌上的产地也能与当时的公司名称对应。现日本三笠公园有一门同样型号的机关炮,为海战后日军从致远舰桅盘上拆卸。

餐具:共发现3个带有清晰“致远舰”标识的瓷盘及碎片。与瓷盘配套使用的银勺勺柄也印有致远舰的圆形微标。

综合以上,并结合甲午海战档案、北洋海军档案和海域当地的口述史料,判定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列举“丹东一号”沉船可以研究的历史事件有哪些,并论述“丹东一号”沉船的研究价值。
2022-08-16更新 | 358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印度支那之争

“印度支那”一词源于音译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包括越老柬三国及缅甸、泰国、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式命名。

16世纪初葡荷英法等国,相继到达缅甸等地,组织公司,要求通商。18世纪晚期英国企图诱迫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始终没有得逞,随即占领了槟榔屿、马六甲。19世纪早期占领新加坡,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三次英缅战争最终抢占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

英法七年战争后,法国在此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63年抢占柬埔寨为保护国,中法战争后得到越南,逼迫泰国于1893年承认老挝为法国的保护国,取得了和英国人在西线相当的成果。至此,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被合称为“法属印度支那”。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将“支那”由中性词变为贬义,不只简单为了侮辱中国,政治上也带有将本部从危机四伏的海岛搬至中央之国的不可明示的追求。国民政府推动使用“中南半岛”一词来指代这一地区。但随后印度支那战争——1946年至1954年越老柬的抗法战争和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国际地理学、地质学领域对“印度支那”、“印支”命名的应用,使“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



1815-1914年欧洲在东南亚的殖民情况示意图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印度支那”形成的历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2-08-16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中国苦力贸易和非洲黑奴贸易,同属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口掠夺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都铎王朝时期,女王伊丽莎白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罪恶活动。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了特许状。但随着中小新兴港口商人和殖民地种植园主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1698年取消垄断,实行黑奴自由贸易。据统计,在整个奴隶贸易年代里,英国从非洲运走的奴隶数目,是其余各国总和的四倍。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平均获纯利30万英镑,布里斯托尔在18世纪因黑奴贸易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毫无禁阻。”一般来说,苦力是签有契约的,尽管绝大部分是被迫签约的,在形式上它是“合法”的。苦力船上的超载和缺粮缺水以及对苦力的虐待一点也不亚于贩奴船。苦力贸易的猖獗期是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期间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血腥的贸易,获取了高额利润。据统计,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掠走1000多万中国人。

——摘编自张忠祥《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黑奴贸易,中国苦力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猖獗的背景。
2022-08-14更新 | 31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07月,法兰西战役结束,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全都被德国征服。为了筹备对苏作战,德国希望与英国签订和平条约,但遭到英国新任的首相丘吉尔的拒绝,于是希特勒制订了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为了掌握制空权,德国于710日发动了对英国的空袭,接着空袭发展成重大的不列颠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较大的转折点之一。英国和英联邦自治领的几千名飞行员同少数分散的波兰、捷克、法国和比利时的飞行员一起成功地击退了纳粹德国空军。917日,希特勒下令将“海狮计划”的实施延迟到来年春天。事实上,这一入侵英国的计划已被永远地搁置一旁。不列颠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列颠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战役的影响。
2022-08-14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于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系统地学习地质学。1918年以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被该校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21年,应国内培养地质人员的需要,李四光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从1928年起,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长达20多个春秋,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4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会议。翌年9月,李四光被列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在新中国主要领导人的关怀下,他冲破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于19505月到达北京,随后主持全国地质工作,开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

——摘编自陈群《为真理奋斗——近代中国历史演变时势中产生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2022·上海·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步骤一   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上述材料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

步骤二   接下来小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整理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3)根据步骤二所列材料,小明认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说明其理由。步骤三通过学习,小明对史家的研究路径有了一定的了解。
(4)在研究方法上,小明会如何总结从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变化?
2022-08-08更新 | 3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役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

——摘编自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观点各异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材料三   随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相关企业、行业在全球市场主导之争也日益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

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疆棉事件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为了战争,加紧经济掠夺,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对农村和城市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战祸重赋和酷刑重压下,人民生活极其痛苦。再加上北方常常遭受契丹贵族的骚扰,更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武装斗争此起彼伏。继位后的周世宗顺天应时,兴利除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选贤任能,虚心纳谏;整顿法律,严格执法。在经济上,奖励垦荒减轻赋税,组织生产,安抚流民,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对于受水灾的区域免除当年夏秋两税,并减免以往农民所欠的租赋。为保障有充足的劳动力,还下令停废敕额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止私度僧尼。军事上,整肃军纪,制定统一策略,并亲临前线指挥。此外,他还倡导儒学,重视史书的修缮。所以,周世宗成为10世纪中国统一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摘编自原同申《浅谈后周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周世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意义。
2022-08-0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姚桐斌(1922~1968),幼时家境贫寒,但是没有人能阻止他热爱学习的心。19418月,姚桐斌参加了5所大学的考试,结果全被录取,出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他选择了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就读。在校期间,他勤工俭学。194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英国公费留学。

1951年,他以优秀论文获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博士学位。新中国宣告成立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使姚桐斌感到激动不已,他到英国各地宣传新中国的大好形势,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历经了万千阻挠,他终于回到祖国,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知识,研究国外动态,制订我国航天材料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研制规划。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带着研究所里的人反复研究试验;用了两个月生产出了钎焊合金。1960~1964年,在姚桐斌的带领下,航天材料研究所共开展研究课题500多项,相关科研成果在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都获得了应用。20世纪70年代,因发动机材料不过关,我国火箭发射屡屡失败,科研人员根据国外期刊上的一篇法语论文,解决了发动机材料的问题,而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姚桐斌。师昌绪说:“目前,我国的航天材料和国际差距很小。虽然姚桐斌没有参与‘嫦娥?工程,但他的指导思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锐涛《中国航天材料   奠基人姚桐斌,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姚桐斌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姚桐斌身上体现的精神。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