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议会通过了两项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过了一个使韦兰河通往大海的议会法案。1571年通过了第二项议会法案,授权伦敦市的公司给通往伦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资金。为了拓展英国的海外运输,17世纪中期,英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航海条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国船只在英国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国船只装载外国货进入英国港口。工业革命初期,英国运河运输兴旺起来。英国运河运输业的发展既得力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导和扶持。运河兴建过程中出现的购买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问题,国家统一协调。有许多运河获得政府资助。此外,国家还给运河运输业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但随着铁路兴起,运河运输逐渐衰落下去。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   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清政府设立机构进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和电邮。1907年,邮传部下设船政司,专门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邮传部为了振兴航运业,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查各地航运业发展状况;制订注册章程,健全规章制度;以资金补助航运。此外,邮传部还制订内河航运计划,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采取措施反对垄断。为了对抗外国航运公司,成立中美轮船公司,开通国际航线。邮传部竭力维持中国航运业发展。民国元年,邮传部改为交通部,分为总务、路政和邮电三股,船政由邮电股兼管,不久设航政司专管。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从船舶登记法川内河航运章程》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水路运输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水路运输相较于近代英国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水路运输的认识。
2 . 【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8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2022-07-14更新 | 3204次组卷 | 19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天津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中、西方人文精神始祖的孔子和苏格拉底等生活的时代,也是人口迁移、王朝更迭的动荡时代。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者都将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救世济民的最高精神。

——摘编自[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说明两人在思想文化上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简析中华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2-05-26更新 | 415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天津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4 . 基层社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使农村社会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借由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就此实现了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农村民主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狄煜《基于ISM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变迁影响因素研》

材料二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管理没能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甚至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其变革也系势所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进行的双重农村改革不仅直接促成了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体系的全面解体,而且由此导致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戴利朝《20世纪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材料三   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治理法律体系下,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由政策主导逐渐转向法律法规导向。2002年相继出台《土地承包法》与《农业法》修正案,而后《个人所得税法》(2008)对于农业税的免除、《保险法》(2008)对于农业保险的增加都进一步体现了经济法对于农村基层治理法律体系完善的介入。

——摘编自张慧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1949-2019)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治理体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初步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系重建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5-1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天津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45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政治、思想、组织和军事各层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立于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摘编自魏永龙《准确把握百年党史中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背景和启示》

材料二   76年前,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后,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4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意见中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等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三个历史决议形成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3)综上,说明三个历史决议的联系及其意义。
2022-05-16更新 | 146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天津B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7 . [社会问题与福利政策]

材料一  英国第一个睦邻馆是1884年由巴涅特在东伦敦创建的汤恩比馆。汤恩比是牛津大学的一名讲师,他非常关注贫民生活,通过在贫民区里讲课来了解贫民的需要。慈善组织会社倾向于将贫穷问题进行个体归因,睦邻运动认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巴涅特把睦邻馆视作一种教育的工具,他号召公立学校和大学的学生与贫民一起生活,并利用知识分子的教育和道德模范作用协助社会发展。睦邻运动的活动包括个人发展教育(如儿童夏令营、艺术展览、青年俱乐部等)、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究以及社会政策辩论等……到1922年,英国睦邻馆的数量已超过了60间,并建立起英国睦邻及社会行动中心协会。

——摘编自雷杰、蔡天《国家、社会与市场的交织:英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回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的影响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福利国家思潮的兴起。政府开始干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从自发的慈善事业阶段走向政府参与组织管理阶段。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社区睦邻运动也被更系统、更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替代。作为现代社区工作的雏形,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治理和社会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徐富海《从汤恩比馆到赫尔大厦-社区睦邻运动发展过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睦邻运动”兴起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减弱的原因,并简析西方“睦邻运动”的兴衰对我国社区治理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