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真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批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愧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7日内更新 | 83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亚运会主题(宣传)口号

届次年份城市主题(宣传)口号
1延至1951新德里
31958东京永远向前
111990北京团结、友谊、进步
121994广岛亚洲和谐
131998曼谷友谊不分国界
142002釜山新理念,新亚洲,同一个亚洲,世界的釜山
162010广州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192023杭州心心相融,@未来(读作“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摘编自厉大远《亚运会主题口号分析》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标准时间”,多种时间表述在世界范围内共存。至19世纪,计时对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仍是一项混乱而令人困惑的事情,如19世纪中期的美国存在数百种时间标准,仅成斯康星州便有38个时间标准;德国在当时存在5个时间系统。统一时间运动始于英国。1840年,英国大西部铁路率先采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并逐渐推广至全国。至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已经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883年,美国铁路部门开始效仿英国,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时区。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在华盛顿召开,正式引入世界标准时间概念,世界标准时间运动也从北大西洋地区逐步扩张到世界其他地区。但此时欧洲仍存在多个时间,如德国采用的是“中欧时间”(直到1893年,在德军总参谋长冯·毛奇推动下才更换为格林尼治时间),法国及其殖民地采用的是“巴黎时间”。

——摘编自艾仁贵《全球时间趋同的成就与隐忧》

根据材料,围绕“全球时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5-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方针之一……印度人在德里之南择荒地另建新都(新德里),使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得以整体保留。

——摘编自刘建《印度文化的底蕴及其现代化》

材料从多个侧面呈现了近现代印度文化的转型历程,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至少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4-23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300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题(A)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   (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古到今,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竭力宣传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称颂不已,众口皆碑;相反,对于那些制造矛盾坚持分裂的人,总是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永远谴责和唾弃他们。可见主张大一统,已经成为皇帝和百姓、官员和布衣的共识。绝大多数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只有江山一统,才能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松华著《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丰富多元的大学理念。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大学的校训。

性质学校名称成立时间校训内容出处
国立学校北京大学1898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中庸》
清华大学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
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刚毅坚卓
私立学校复旦大学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教会学校燕京大学1919年因自由得真理而服务《约翰福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厚生《约翰福音》

——摘编自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校训自拟论题并展开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2024-05-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2历史试题(辽宁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