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所记笔记纲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
2.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的签订
4.战争的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的原因
2.金田起义与胜利进军
3.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4.运动转折点:天京事变
5.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两个阶段、两次签约
3.战争影响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的影响
五、义和团运动
1.运动爆发的原因
2.运动概况
3.运动的失败及影响
六、八国联军侵华
1.侵华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影响
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发生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的标题或内容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22-03-21更新 | 32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热身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曾经说,讨论帝国的衰落,往往有不同的途径。如果把道义颓废、政治腐败作为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道德史观;把阶级斗争激化,统治阶级应对错误看成帝国灭亡的原因,是阶级史观或革命史观,若将经济萧条,人民穷困作为帝国衰落的原因,是经济史观。当然,说到十八世纪的帝国衰落,还有一种是归咎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这是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史观。不过,我们讨论全球史背景下的十八世纪中国的衰落,其实,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历史背景分析。

——摘编自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具体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23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

阶段

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

政策场所

政策目标

第一阶段19551977

《传染病管理办法》(1955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二阶段197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78市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三阶段200320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公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健康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

——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


提取材料中有关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变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7-25更新 | 11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4年的干部招聘

198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并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县委作出了重大决定,史无前例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脱产乡镇干部(一边劳动一边工作,只挣国家钱、不吃国家粮的干部),以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充实乡镇基层工作力量,解决乡镇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根据《招聘不脱产工作人员合同书》,招聘干部实行三年一聘用,最多只能聘用三次共九年,聘用期满后各自回家种田。县委这一决定,不仅超预期实现了目标,而且还改变了141名农村青年的人生。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我们这批招聘干部,在当时是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

其一,每个人都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全凭自己的实力,经自愿报名、集中考试、组织考察、层层筛选后招聘的。

其二,清一色农民子弟,既熟悉农村生活环境,又经历艰难困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担当的品质和懂得感恩的情怀。

其三,全是高中毕业生(那时乡镇干部多是小学、初中文化,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有的还是复读了几年,并经过一次或多次高考,虽然都是高考落榜生,但文化基础雄厚,知识水平较高,接受新事物快,适应社会能力强。

其四,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身强力壮,风华正茂。

——摘编自熊东阳《我们是“84招聘人”》

结合材料,围绕“1984年干部招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贸易战

贸易战

发起国

贸易战形式

发生背景

时间

结果

鸡肉贸易战

欧共体

欧共体对美国进口鸡肉征收高额关税并进行价格控制,美国反制,提高对西欧工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美国即将步入“大通胀时代”1963-1965双方和解

日美贸易战

美国

美国在纺织、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电信等行业,对日本发起反倾销调查或作出不利裁决,并通过了301条款、超级301条款,对日本进行制裁和限制美国经济滞胀,日本飞速崛起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多次自愿限制出口、对美国开放市场

面食产品贸易战

美国

美国对欧洲柑橘类产品的准入制度不满,并对面食产品征收关税。为了报复,欧洲对美国的核桃和柠檬征收关税美欧多国经济下行1985-1986双方达成和解,欧洲损失不大

——摘编自赵涛《世界贸易战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5-19更新 | 21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大特点。而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下,近代中国围绕着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相继从多个层面积极地回应西方。出于自我救赎的迫切需要,西方思想的接受者们并没有一味地盲从某种思想,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寻求这些思想与中国问题的契合点,要求这些思想能够“有的放矢”“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摘编自宋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世思想史背景》


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长城,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识别程度最高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国家的象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于遣戍伊犁途经嘉峪关时写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表达了他抗击外敌侵略的愿望和悲壮不屈的浩然之气。19355月上映的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电影放映后迅速成为中国最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华民族”和“新的长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关于长城新内涵最经典的表达方式”。至此,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已清晰可见。19499月《共同纲领》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明确地把长城推向新中国的国家象征地位。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海内外发表新年贺词,背景画始终是万里长城。

——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标语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价值驱使下的联合。图1、图2分别为不同时期深圳街头的标语牌,图1为1982年,图2为2020年。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标语牌内容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2-15更新 | 34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同时也认为“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更迭”。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世界历史发展还表现在:近代整体世界加速形成的大背景下,水平不一的各个国家、民族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在的演变过程。各个国家、民族的内向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每一个国家、民族对世界潮流的反应力和对世界事务的参与力。

--摘编 自《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能够反映材料某一观点的论题, 并运用具体史实子以论证。(要求:论题合理,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1-1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引发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经济动荡、军事威胁的内忧外患之际,民国知识分子与工商界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这与当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下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的模式是一致的。随着国民党政府逐渐巩固政权,加之日本侵华形势的紧迫,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支持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国家资本扩张来实现工业化,这影响了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建设。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统制经济的实际效果来看,在金融、交通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编自陶宏伟《经济危机、民族存亡与近代经济思想传播》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的国内外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