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初期,《解放日报》“读报参考”栏目,对于政府发布的政治动员有较多涉及,如表为19529月刊发的部分政治动员稿件。

序号刊发时间稿件
192《人民司法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293《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
394《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
497《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
5911《明年度冬小麦增产竞赛开始了》
6912《上海市司法改革开始了》
7919《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
8920《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
9921《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
10930《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

——摘编自朱清河等《建国初期党报城市政治动员功能的实践逻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6-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6年,民国政府起草了民法草案。现摘录关于婚姻的部分条款如下:

成婚年龄为男子满十六周岁,女子满十五周岁;同宗男女,不得姑婚;四亲等内的宗亲、二亲等内的外亲和要亲以外,有切近的尊卑分或是同母异父者,也不得结婚;女子自前婚解销或撤消的当日起、没有超过六个月的时日不得再婚;但在六个月内已经分娩的不在此限;结婚必须得到父母的允许。父母的一方行止不明,或已死亡,或不能表示意思时,得到一方允许也可以结婚。但如父母双方都有上述情形时,在未成年人结婚方面,必须经过亲属会的同意;夫要相互之间,互负扶养的义务;男子满三十周岁,女子满二十五周岁无需征求父母准允可自行离婚。

谈谈你对1916年民法草案中婚姻条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新中国劳模形象的演变】

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浪潮中,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和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出新的内涵和时代指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演进表

时期劳模形象评选标准评选内容劳模结构
20世纪50年代“老黄牛”劳动竞赛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20世纪6070年代“铁人发展生产力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知识分子也被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20世纪8090年代“当代愚公”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新时代“最美奋斗者”重视对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社会有突出贡献者,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阅读材料,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简表

时间主题内容(关键词)
1996年中华好风尚爱土地爱国家尊师敬老
1997年自强创辉煌交通文明独生子女教育
1998年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坦然面对下岗抗洪赈灾
1999年保护母亲河坚持水土保持绿色希望工程
2000年树立好风尚,迈向新挑战振兴国企热爱自然创建西部绿谷
2001年救助孩子,保护消费者,保护母亲河关注消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2002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善待地球可持续发展
2003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心诚信奉献

——摘编自李雪枫《试论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的广告发展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1年,为缓解流民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出台了《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令规定:以教区为基本单位,各教区对自己辖区的穷人负有救助责任;地方政府治安法官是济贫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大多数教区对穷人的救济以户外救济为主,被救济者生活在家里就可以接受救济。

旧的济贫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端,如阻碍了工业发展和资本积累,助长了懒惰和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打击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等。对此,183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新的济贫方案。该方案提出,废除向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及其家属提供户外救济的济贫措施。同时提出了济贫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济贫院检验”原则,一切救济都应在济贫院内进行;二是“劣等处置”原则,院内救济者的生活状况不能好于济贫院外劳动者最差的生活状态;三是“中央管理体制”原则,成立一个中央委员会代替地方来管理济贫事务。

——摘编自徐琪新《英国济贫制度变迁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7-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变迁”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为新中国新闻报道中出现过的部分榜样人物

人物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41年9月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上。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为掩护八路军主力撤退,把日寇和伪军吸引到狼牙山的绝壁上,在打完所有子弹并用石头打击敌人之后,砸碎枪支,高呼着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雷锋雷锋,普通军人,1962年8月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把实现崇高的理想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他无自私自利之心,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
焦裕禄焦裕禄生前曾任兰考县委书记,在任期间,他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因积劳成疾于1964年5月去世,时年42岁。
袁隆平袁隆平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研究领域集中在杂交水稻种子的选育方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摘编自付开镜《新中国榜样人物新闻写作的儒家底色》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图中,虚线椭圆表示工业布局行为的相对峰值期。


注:集聚因素: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的因素。

——图1、图2均摘自刘静《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


结合图2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图1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
2024-01-11更新 | 9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的改造:“人民观”的树立

1950年,负青新中国文物工作的负责人访苏归国后,认为中国博物馆界应该学习苏联博物馆,要“主动的、千方百计的担负起这个教育人民的任务”。同年。郑振铎在《一年来“文物工作”纲要》中首次明确政府设定的博物馆工作目标。“要具体地表现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最高成就”,并介绍了改造具体的情况:“全国解放后,博物馆事业也立即成为人民大众的事业,把内容大加改造。……对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则将其古董摊式的布置,改造成有历史观点的陈列,且布置了一个新型的按照着社会发展规律而陈列着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展览……南京博物院进行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社会发展史展览’等。沈阳、上海的博物馆。也积极的走上了新的道路,渐能把握住阶级观点与历史观点,劳动观点与群众观点。他们一般地都能开始做到面向群众,面向工、农、兵……”

……新中国初期,许多博物馆还在展览中设置独立单元展示“人民”的历史创造,如1951年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举办“伟大的祖国”展览。就专门设置了“五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单元,陈列展示了古代科技发明、工业品、艺术品等八类物品。

——摘编自徐玲《论新中国初期博物馆的“人民观”》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博物馆的‘人民观’”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2-31更新 | 14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茶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却在近代英国社会广泛传播开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风在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饮茶消费大众化。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寄托了英国人对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其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122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前)

材料二   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大张旗鼓传播马克思主义,正是看中了马克思主义能够彻底满足中国革命的需要。李大钊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子。”远在法国的蔡和森致信毛泽东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摘编自陈晨、徐方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前)”作出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