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不论经受了多少屈辱、忧伤和困惑,中华文化毕竟从全然封闭的僵壳中部分地解脱出来,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呼吸吞吐,接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鲜养料,调节、完善自己的再生机制。这个痛苦但却充满希望的生命过程,首先体现为近代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工商业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扩展。在此基础上,生机勃勃的新质细胞在中华文化肌体内由隐而彰、由弱而强地分蘖、繁殖起来。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全二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的新质细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史前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参与塑造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自商周起,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文化并耀于世,共同构建二元耦合的中华文化。中唐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迎来领跑千年的辉煌,明清之际,国家经济更是依赖长江流域。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思想创新、革命文化孕育发展的高地,担当起中国工业文明的先导、改革开放的先锋。长江流域人文兴盛,“长江经济带”“长江城市带”“长江文化带”正在创造更加壮阔的现代文明。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024-03-06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望武汉疫情防控的决战时刻,……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学着前辈的样子,无畏、细致,保持镇定与专业,穿上防护服,成为患者最信赖的人,很多人在火线递交了入党志愿书。……正如钟南山说的:“在这次新冠肺炎防疫的过程中,无论在医疗还是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和医护人员占了百分之六七十以上。不论是在疫情早期社区层面的群防群控、建立方舱医院,及时将患者和健康人分开、救助重症病人,还是早期快速诊断、预测病情、救治手段、疫苗研发等方面,他们都是主力军。”

——《战“疫”青年,在“暴风眼”逆风成长》(《中国青年报》2021.7. 1T08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青年的责任”拟定一个观点,并选用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5 . 重庆某中学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研究性学习活动,某小组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与优良传统”主题收集整理了以下材料。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来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假如我们对这些问他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毛泽东《关心群众,注意工作方法》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楚)
2023-05-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是近百年来未发生过的带有“破局”和“立局”性质的大变化。这个大变局涉及许多方面,但最为核心的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可以分成若干层面,最为宏观、最带全局性的是由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而导致的“非西方化”。与非西方化这个大变局密切相关的还有两个中观层次的变局。一个是大国政治上的多极化呈新态势,中国和印度在百年前还是任西方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现在已经成长为大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大国间博弈和战略竞争有所加剧,美国把中国和俄罗斯明确为战略竞争对手,原有以大国协调为重要支撑的国际政治秩序面临挑战。一个是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东亚国家不断兴起,太平洋世纪逐渐成为现实。

——摘编自刘建飞《从大历史视野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安全,既是消除任何可能危及欧洲和平的公开或潜在威胁的行动,也是欧洲应对威胁的某种安全机制、架构以及规则。从民族国家的立场看,欧洲安全就是欧洲各国保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普遍安全、具体落实为各国确保其疆土、资源、制度、国民生命与财产等安全。从欧洲的立场看,欧洲安全就是各种安全力量达成某种战略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欧洲和平发展态势。有别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安全要求与实践,欧洲安全格局需要必要的力量支撑和各种安全力量相互合作。欧洲百年来一直徘徊于定乱与战和之间,和平与战争、稳定与动荡几乎交替于欧洲历史全程,形成欧洲特有的安全周期律。西方的民主与自由制度、普世价值观以及安全理论等虽能助益欧洲安全,但却无法打破这一安全周期律。

——摘自许海云《欧洲安全周期律的历史与现实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安全”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
2023-05-0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遗址中的历史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我们走出历史课堂去探寻历史的踪迹,对历史文物眼观耳识、对历史遗址亲身实践,去触摸历史的真实存在,去回味厚重深沉的历史记忆。



鄂江中学即将组织一次研学旅行,假如你是该校的研学导游小王。请选择两处或两处以上厂遗址,自拟研学主题,写一篇研学导游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文中不出现学校名称、自己名字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学者布莱克划分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学者罗荣渠划分的现代化模式
模式一:由英国和法国组成。政治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很早,现代化挑战主要来自内部,社会转型是渐进的。
模式二:由英、法的殖民地组成,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脱离了母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国家权威比较微弱。
模式三:包括德国及一些东欧国家。 具有外国模式的明显特征(多是强加或通过武力引进),国家建设道路漫长,民族主义情绪激烈。
模式四:拉丁美洲。
模式五:包括俄国、日本、中国等国。在受到现代化挑战之前,已经奠定了国家领土和人民的基础;其政府本身,能够主动地回应现代化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使其在外来压力下仍能够保持自身完整,却也阻碍了社会转型。
模式六:包括东南亚、中东伊斯兰地区。
模式七: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主。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这一类型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并逐步趋于成熟。
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构+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枸”。这种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定向发展,至今只具雏型。
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模式:“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现代国家机构”。政治上有反西方主义色彩,经济上则受西方强大吸引力或仍然不能摆脱依赖性,从而形成一种边缘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东亚现代化模式:其共同特征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突入,东亚被卷入世界巨变的大潮,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世界的社会经济体制缓慢转变的过程,也即从自身衰败化、边缘化与半边缘化,走向革命化和现代化。

——根据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相关资料整理


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把现代化进程分为不同的模式。请提炼出上述材料中划分现代化模式的一种具体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要求标准清晰准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日中国作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是1640年代至1940年代这段更为晚近的国家转型过程之累积的结果。中国的国家转型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包含如下三个关键环节:其一,将中国以汉人为主体的原初型族群国家,再造为一个多族群的疆域国家;其二,再将中国由一个自居于周边各国之上的疆域国家,重构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其三,将中国由一个军事上和行政上非集中化的国家,经过重建和整合,改造为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的现代国家。这三个环节在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都是紧密联系的。每一环对于缔造现代中国均不可或缺,并且,如果不放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国家转型过程中加以审视,就无法充分理解。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步,在现代中国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紧要的突破。

——据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1640~1949年)》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作者关于现代中国形成的观点,并运用17世纪晚期以来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