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阶段阶段特征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2-11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二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粒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以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待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
2024-04-0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 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和平叙事。中国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不热衷于征战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治理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

第二,发展叙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开放系统,它不断吸收和融入新鲜血液,在“和而不同”中寻求发展。

第三,国情叙事。坚持从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第四,文化叙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记忆、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创造并延续的精神追求,更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程曼丽《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围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12更新 | 162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元质变,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出,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及转型障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修改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历史性”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   (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我们重温历史记载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虽云华夷,欢若亲戚”“万邦述职,无隔华夷”“华夷志同,笙镛礼盛”“天地之际既交,华夷之情允洽”“天地交泰,华夷辑睦”等话语及思想时,禁不住激起这样一种历史情怀;“伟哉,中华民族!”

——摘编自瞿林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编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2-08-02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来。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在于阐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前进,而认识世界,寻求新的科学知识,探索新的理论,对革新社会、促进近代化的重要意义,许多爱国求实的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应该得到历史的承认,历史证明,没有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中国是不可能获得独立自主的;不去钻研和推广文化科学知识,中国也很难前进而改变其“一穷二白”的面貌,他们的斗争和努力,长时期内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但不可否认,他们为衰败的中国社会增添了振奋国魂的活力,并从无数次挫败中,在五四运动后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确切结论。这就是近代史八十年要向读者展示的脊梁和前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1-17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河北·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2023-05-13更新 | 591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预测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