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重新发现了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随后人们在高山深谷中发现了一条通往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其工程之宏伟令目击者惊叹不已。探险者们在巨石墙下、丛林深处、急流狭谷和茫茫沙漠上发现了一条又一条这样的古道。古印加人劈山开道,逢水架桥,他们修建的古道联结起来竟然有1.8万公里长,构成了贯通南北四千里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主干道皆以石块铺设,宽度可容8名骑手并驾齐驱。大道上每隔三四公里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重要信息。

——摘编自董经胜、林被甸《冲突与融合:拉丁美洲文明之路》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印加文明的合理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当代学者阎步克认为,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变异性。期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400多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的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科学家将哥伦布看成是无意间开启了全球范围内爆炸性生物交换的人。在他建立了东西半球的联系之后,数千种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历史学家称其为“哥伦布大交换”,它就是意大利有番茄、美国有橙子、爱尔兰有马铃薯、泰国有辣椒,以及中国有番薯的原因。番薯和另一种美洲迁入物种玉米一样,帮助中国走出了灾荒,但它们也引发了另一次灾难。传统中国农业主要关注水稻,这种作物在湿润的河谷地带才能生长。而番薯和玉米能在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哥伦布大交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大学创立与发展简表

阶段说明
阶段Ⅰ
5世纪后期到15世纪)
像巴黎大学(创于200年)、博洛尼亚大学(创于1088年)、牛津大学(创于1167年)、剑桥大学(创于1209年)、布拉格大学(创于1348年)、莱比锡大学(创于1409年)等,以“地名十大学”方式命名,被誉为“居住僧侣的村庄”。早期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居住场所,依托所在城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和干预使大学与市民、大学与城市当局的矛盾复杂
阶段Ⅱ
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
随着社会变迁,欧洲大学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增强。大学与新型城市未真正“亲密互动”
阶段Ⅲ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欧洲大学与城市“接轨结合”。20世纪20年代后,牛津大学等传统大学成为工业和社会的“中心发电站”,不再是“培养年轻绅士的机构”。各工业国家还创办了一批新型技术院校和工科学院
阶段Ⅳ
(二战后至20世纪末)
以大学、科研、高技术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如剑桥科学园、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等建立,大学与城市全方位互动
阶段V
21世纪以来)
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大学联盟与城市联盟互动发展”

——整理自何文栋《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


以欧洲大学为主题,选取材料中两组或多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主要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17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张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摘编自顾钰民等《西方经济学流派》


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著名士人孙宝瑄(1874~1924),浙江人,因生于官宦世家及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下表为他的阅读实践汇编。

年份旧学书籍新学书籍报刊
1893-1894《左传》《离骚经》《杂诗》《汉书》《三国演义》《文史通义》《皇朝经世文编》《危言》《列朝兵制大略》……《海国图志》《中西纪要》《万国史记》《西事类编》《即报》
1897-1898《周礼注疏》《庄子》《管子》《商君书》《明史》《金史》《孔子改制考》《周礼》《齐民要术》……《电学须知》《几何原本》《万国公法》《植物图说》《日本外史》《明治新史》《天演论》《光学》《天文图说》《太平洋岛受道记》《日本政记》《知新报》《苏报》《万国公报》《请议报》《时务报》
1901-1903《石头记》《左传》《老子》《中庸》《尚书》《西厢记》《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域考古志》《今古奇观》……《哲学论纲》《政治学提纲》《民约论》《埃及近世史》《现今世界大势论》《西学探源》《日本国史略》《哲学要领》《宪法比较论》……《汇报》《清议报》《格致汇报》《中外报》《新闻报》《大公报》《新小说报》《政法学报》《浙江湖》《湘报》《新民丛报》《顺天时报》
1906-1908《山海经》《楚辞》《经世文编》《官场现形记》《伤寒总论》《古今说海》《国粹丛编》《存学篇》……《法国司法组织》《日本宪法》《出使九国日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中国铁路指南》《邮政讲义》……《北京日报》《东方杂志》《京报》《政艺通报》《外交报》《时报》《浙江报》《沪报》《惠兴女报》

——摘编自《孙宝瑄的阅读实践与社会变迁》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复工的国营企业通过劳动竞赛,工人的劳动热情不断增强,纷纷要求自动延长工作时间或周末义务加班,以增产支援前线。工人的竞赛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以国营上海电机厂为例,19491952年,该厂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效益折合人民币(新币)依次为6213元、14115.8元、15140元、2672.2元。如果以1949年劳动生产率增长倍数为1,则19491952年逐年增长倍数依次为12.282.444.30。产品成本降幅明显,1952年相比1951年降低幅度为23.79%。产品总产值增长猛烈,19491952年产品总产值历年分别为9195万元、525.28万元、694.94万元、2449.46万元。

——摘编自刘岸冰《19491956年上海国营工业企业劳动竞赛研究》;游正林《社会主义劳动范式的形成(19491956)——基于对劳动竞赛推进过程的解读》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以“劳动竞赛”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中国双(多)边自贸区谈判进展(截至20196月)。

阶段贸易伙伴
已经生效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澳大利亚、东盟(10+1)、韩国、格鲁吉亚、马尔代夫、智利(升级)、新加坡(升级)
正在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海合会成员国、中日韩、斯里兰卡、以色列、挪威、巴基斯坦(第二阶段).新西兰(升级)、毛里求斯、摩尔多瓦、巴拿马、韩国(第二阶段)、巴勒斯坦、秘鲁(升级)
正在研究哥伦比亚、斐济、尼泊尔,巴新、加拿大、孟加拉国、蒙古、瑞士(升级)

——摘编自李新兴等《中国农产品贸易角色变迁:1949201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与世界”,提炼一个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3-02-0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唐代输入西方的物品中,仅丝绸种类就多达百种,还有大量难以统计的物产和技 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漆器、瓷器、铁器、金银器皿、钱币、炼丹术等当是其中的荤荤大 者。法国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其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一波斯文化交流史》中,专门对谷 子、高粱、樟脑、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九种物种的西传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介 绍和论述。

沿途的欧亚各国也同样回报中国以各种动植物、物品和技术,传入中国的主要动物有 马、牛、驼、狮子等;主要植物有石榴、葡萄、苜蓿、波棱、胡麻、胡椒、胡黄连、胡荽、小茴香、青 黛(靛花)、郁金香、天竺桂、无花果、指甲花、木奈祗(水仙)、阿勃参等,还有多种药材、香料和 染料等;物品主要有玻璃器、琉璃、玉石、珍珠、珊瑚、金刚石、石蜜、砂糖、毡布、葡萄酒等。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一开始就带有“怀柔远人,弘扬国威“”的鲜明政治色彩。在进行 朝贡贸易时“倍偿其值”,在边境互市中强调“惠远人而贸易'',这种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西方 诸国争相与中国通商,同时各方均从贸易中获得益处。在丝路畅通的大多数时候,呈现的是 “商胡贩客,填委于旗亭”,异域传使者“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摘编自雍际春《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论述须史论结合。)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