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世界的贸易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欧洲的纺织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这些外国产的棉纺织品由于分量轻、颜色鲜明、价格低廉、尤其是耐洗,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它们开始被大量进口,因此,本地纺织界和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的安全——提出了反对。英国的一些小册子作者污蔑这些进口商品为“适于轻佻女子的低劣商品”。欧洲棉纺织界为了保证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律获得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政府施加了足够的压力。这些法律并没有被普遍遵守,然而,它们确起了明显地减少与亚洲的贸易量的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后半期伏尔泰对当时的贸易情况评述到:人民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地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注:西班牙的港口)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历史解释。(提取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2023-02-18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新农村新气象



图1 《婚姻自由》

——摘自张乐平、顾炳鑫等连环画《婚姻法图解通俗本》,1951年华东人民出版社

注:19504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195051日起施行。



图2 《土地证》

图片文字:去年冬天开始,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广大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今年年底将有近三万万人口的地区完成这件工作;目前,农民协会会员已发展到八千四百余万人,民兵已达七百万人。

——摘自《新中国一年来伟大成就》,《连环画报》,1951年第9期,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请你对当时新中国在农村的基层治理情况写一篇观察报告。(历史叙述描写符合历史时代特征,层次分明;评论观点符合正确历史价值观;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官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广州村”,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因反映了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三种文化而得名。广场中心原来是阿兹特克的祭坛。广场东侧是1524年殖民者修建的教堂,是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风格。旁边是一座20多层的现代化建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边缺制度是清代为缓解边疆“缺官”问题建立的官员选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前期随着南明势力平定,产生大片新辟之地,需要增派大量官员入边实施行政管辖权。但边疆民族地区距离遥远、环境险阻,且多民族杂处集聚,素称难治之地,官员视赴边为“畏途”,形成了复杂难解的供需矛盾。

清政府以“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构建了制度架构。“督抚题补”,指因督抚更熟悉地方情形和属员才能,给予督抚题补地方官员选任的人事权,量地选才、因缺授官。“俸满优升”,指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根据官缺地的区域差异缩短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官员升迁。

整体上看,“边缺”与边疆行政秩序的新形势、新需求相呼应,是清代边疆职官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体现。

一一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代边缺制度做出合理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具有长期维系、不断重建的韧性,但大一统国家韧性的特征伴随着多次制度形式的重大变迁以及大一统局面的多次崩溃。体制变革是联结制度变迁、制度崩溃与国家韧性的动态机制。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体制变革有三种模式:以“变”应“变”,维护政治稳定;打破低水平均衡,推动大一统国家重建;累进变革,继承历史遗产。正是这三种模式使得大一统国家的韧性在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求变才能达成的历史成就。

一一摘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体制变革模式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49 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61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6 “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7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1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77   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1978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1980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依据表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共和国历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保守、落后、封闭不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明清时期对外交流的全貌,不能把明清社会标签化为“闭关锁国”,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的,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客观历史事实。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用“闭关”加以概括不符合历史实际。“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

中西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西文化交流持续发展,中学在西传,西学在东渐。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自主限关”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理由。
8 . 1978年,中国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考察潮,从1月到11月底,外出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表2为1978年中国代表团部分考察情况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团长

考察情况

32

323

李一氓

(中联部副部长)

1965年,南斯拉夫开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市场经济道路。考察南斯拉夫后,李一氓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的。

328

422

林乎加

(上海市委书记)

主要向日本学习如何在经济萧条时期迅速重新起步,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工业发展状况。61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了其考察报告,得出经验三点:大胆引进新技术,充分利用外资,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52

66

谷牧

(国务院副总理)

西欧考察让中国有了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合作的初始愿望。代表团成员认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进,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

——据余皓洁、张海燕《改革开放前夕考察潮历史经验新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78年的考察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的一个山村,是我国革命的五大圣地之一,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西柏坡的革命地位进行论证;(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材料   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引起了中国朝野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

1874年《申报》刊文《论西国治蚕茧法》,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和论说:“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未免过为性急,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

1881年《申报》又刊出《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开始从中西“官”“商”关系的不同来探究中西生丝产销的差异。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反观中国,“官”“商”却是背道而驰。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

1882年,《中报》发表《机器缫丝说》,论证引进国外机器缫丝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机器缥丝,诚哉事半而功倍矣。华人其亦多养蚕以供机器之用,而益裕其利源也哉。”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意在说明“该公司必有蒸蒸日上之势”。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趁热打铁,发表《缫丝三利说》,以公平缫丝局观摩者答复友人提问的口气,宣传新式丝厂的“规模恢廊”“布置周密”“机器灵捷”和“立法美备”,以破除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

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大力推行鼓励民间人士引进和经营机器缫丝生产的政策。

—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从近代中国观念变革与工业化演进关系的角度,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2023-0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