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

——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


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若中国自立招商局,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官局,似足顺商情而强国体。拟请先行试办招商,为官商浃洽地步。俟商船造成,即可随时添补,推广通行。又海运米石,本届江浙沙宁船不敷,应请以商船分运,以补沙宁之不足。将来米数愈增,可无缺船之患。请照户部核准练饷制钱借给苏、浙典章,准商等借领二十万缗,以作设局商本,仍预缴息钱助赈。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若从此轮船畅行,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於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

——清史稿·志·一百五十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李鸿章之建议。
2024-05-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
2024-05-03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工程基本竣工,一朵建筑奇葩终于盛开在拥有古老文明的东方。这座辉煌的宫殿,不仅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同时还巧妙的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宫殿设计所蕴含的礼制规范更是超乎想象,从台阶数量到大殿的尺寸,甚至小到一颗门钉,都不是随意安放。紫禁城,一直成为国人的目光聚焦之所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枢。之后近六百年中,除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这20余年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枢。今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已不再是昔日的皇家禁地,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已经成为两千多万人口共同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心灵家园。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析明清“紫禁城(故宫)”之价值。
2024-04-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年间,山东的女子阿云在为母服丧期间,被叔叔许配给了丑陋的韦大。阿云因不满这门婚事,趁韦大熟睡时连砍他十几刀,但只砍断了他的一根手指。县衙很快将阿云拿住,阿云承认凶手就是自己。于是县衙裁定阿云犯十恶重罪之一的“妻杀夫”罪名,判阿云斩刑。该案呈送州衙后,知州许遵认为阿云纳采发生在为母服丧期间,属无效婚姻,因此阿云的行为不属于“妻杀夫”,而是发生在普通人之间的罪行,且阿云有自首情节,应当判处流刑。大理寺、审刑院及刑部经讨论后,认为阿云的行为应以“谋杀已伤”罪名处理,故判处阿云绞刑,而不是流刑。许遵不服,便奏请皇帝裁决。宋神宗支持许遵,下旨免了阿云的死罪。但圣旨被大理寺驳回,宋神宗只得将此案交由大臣讨论。翰林学士司马光认为,谋杀的主观恶性极大,这种有预谋有计划的杀人行为不可允许自首;而且阿云最初是没有自首的,直到被官府拿获后才招供,司马光认为此种行为称不上自首。因此,司马光坚持按照《宋刑统》判处阿云绞刑。在司马光看来,如果轻饶阿云,那么尊卑、规矩将成为一纸空谈。翰林学士王安石则支持许遵,他认为司法判决应当就事论事,阿云属于“只谋未杀”,所以罪不至死。王安石提出,“因盗伤人”的罪名要重于“谋杀伤人”的罪名,连前者都允许自首,后者也可推知应该允许自首。同时,王安石认为有司的职责仅限于适用法律,至于有争议之处应由皇帝定夺;如果任由有司超越立法原意、舍法而论罪,则百姓对法律的稳定性预期会被打破,致使“人无所措手足”。百官对此案的看法莫衷一是,最终,宋神宗经过权衡,选择了王安石的意见,判处阿云流放。

——摘编自袁易鑫《宋阿云之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神宗年间的阿云案的判决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2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鸦片显然只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相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确实,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与中国人对商业的部视态度是无法共存的。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不幸的是,满清宫廷与中国的士大夫对这些事实一无所知,因此,中国与西方碰撞时便显得极其痛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年12月3日,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上奏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洋务派认为“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 以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1884年,醇亲王奕譞入主中枢。 当年6月,朝廷下谕:“铁路一事……惟此等创举之事,或可因地制宜,酌量试办。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商李鸿章详加酌复,妥筹具奏。”铁路第二次成为朝野争论的焦点。李鸿章建议继续试办铁路,提出先修漕运铁路。但漕运总督崧骏认为铁路“紧靠黄河,黄流迁徙无定,大汛时湍悍异常,将来铁路造成之后,能否不至冲突,实无把握”。最终,清政府谕令“暂缓议办”漕运铁路。随着涉外经验的丰富,对西洋发展历史的了解,此阶段洋务派“试办”的铁路基本都围绕开矿等事宜展开。

1888 年11月,奕譞又奏请修建天津至通州的铁路,引发了第三次修建铁路大争论。翰林院编修丁立钧上书称一旦铁路开行,“向用舟车,坐皆失业”,后果不是“怨者必多”,就是“盗贼滋多,害及良善”。

经过前两次大争论之后,保守派中部分官员的观点也发生了松动,更多人的观点是直隶一带乃是京畿重地,铁路万不可行,但是边防地区可以试办铁路。晚清修建铁路的三次争论中,洋务派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修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礼运》

请简要评析孔子“大同”之主张。

2024-03-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世纪行会

有学者指出:从历史主义的立场来看,由于中世纪尚不存在作为强势主权单位的民族国家,因而,行会扮演了“类政府”或“准公共组织”的角色,实施市场监管,开展社会救助、提供公益服务,关系到那个时代社会治理的根本。

自由人的誓约团契
中世纪行会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补偿城市生活中极为稀缺的东西—亲缘共同体及其保护作用。行会成员自愿宣誓立约:在成员的人身受到伤害或威胁时施以援助;对陷入生活困境的成员给予救济。
谋求健康而诚实的经济
行会严格限定每个小作坊招收学徒的数量;统一规定本行业使用的生产工具、工艺技术和工作时间;以行会集体购买之类的方式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和价格;行业内秘密,不可外传。
在我们的旗帜下
从规模上看,中世纪的手工业行会是一种小型共同体。加入一个行会从而获得兄弟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穿上由行会统一制式的会服。那些因家境贫寒而不能添置全套会服的会员,至少要买一件衣服罩子,以示自己是本会兄弟。对行会行动来说,会旗具有特殊权威。大多数行会都有自己的会徽,会徽寓意象征着友爱、尊严、快乐、集体幸福等。
使城市共和国运转
城市共和国的公共职位,例如,具有立法和决策咨询职能的大议事会、小议事会的成员,管理行政事务的执政官、财务官、督察官、公证人等等,都向行会开放。另外,行会还筹集资金兴办公共事业,在居住的市镇建起小教堂、附属礼拜堂、公会会堂及文法学校。
亲兄弟明算账
大工业生产及其推动的经济交往和社会交往,彻底打破狭小的地域限制,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延展性和开放性,由此带来的治理任务之复杂,也就很自然地超出了行会这样的微型职业共同体的规范能力。“亲兄弟明算账”的生意经成为社会流行风气。科学知识创新和职业培训学校兴起,行会和学徒制度声望逐渐下降。

——摘编自张风阳《一种特殊类型的共同体——中世纪行会功能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世纪行会的兴衰。
2024-01-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