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1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的余云岫发表文章,彻底否定中医理论,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余氏称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都是说谎”,是“非科学的”,要“一切打空”。恽铁樵从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中医理论,回击了余氏的攻击。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中医也纷纷著书立说,回应余云岫的挑战。

1925年,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遭到了西医界的坚决抵制。此后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先进与落后之争;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双方讥讽之言与谩骂之词日趋激烈。

19292月,西医界代表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议案。在中医界、舆论界及工商界的努力下,议案未获通过。但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没有消除。在论战中,中医不合科学之特性已被充分揭示出来。经历了此次生死抗争的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深刻意识到中医革新、中医科学化的迫切性。

——摘编自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10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

——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


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司汤达说,浪漫主义是现代的和有趣的,古典主义是老旧的和乏味的。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意思是浪漫主义是去理解驱动你自己生命的各种力量,而不是遁隐于过时的事物。……然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却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疾病,是狂野诗人和天主教反动派虚弱的、不健康的战斗口号;而古典主义则是强健的、鲜活的、愉快的、合理的,如同荷马或尼伯龙根之歌。……西斯蒙迪,一个富于想象的瑞典批评家,也许对浪漫主义的态度并不友善,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爱、宗教和骑士精神的联合。但是,弗里德里希·冯·根茨,西斯蒙迪的同时代人,认为浪漫主义是三头蛇怪的一颗头颅,另外两颗分别是改革和革命;浪漫主义实际上是激进派的威胁,对宗教、对传统、对必将灭亡的旧时代的威胁。年轻的法国浪漫主义流派“青年法兰西”回应了这一点,他们说,“浪漫主义,那是革命。革命针对的对象是什么呢?显然是一切”。

——摘编自以塞亚·伯林对浪漫主义的论述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浪漫主义的观点。(要求:择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9-08-1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繁荣、美术的辉煌以及音乐与影视艺术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元史学家马端临作为有“会通”思想的史学家,他在《文献通考序》中提出了一个认为普遍的历史法则:“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这一论断也被学者称为“马端临命题”。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评析“马端临命题”这一观点(任选一个角度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合理)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艾森豪威尔任美国总统时期(1953-1961年),非洲共有22个国家获得独立。艾森豪威尔认为非洲的独立是“早产的独立”。作为欧洲的传统殖民地,他认为非洲应该在欧洲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在1959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上,他曾问索马里是不是多由原始丛林组成,中央情报局局长阿伦·杜勒斯回答,索马里多是沙漠;他甚至问索马里人是不是“没有进化完全的土著居民”,杜勒斯回答说多是这样情况。主管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亨利·拜罗德也表示,“国家独立绝非是能解决亚洲与非洲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不成熟的独立会造成新的权力真空,会导致内部动荡与外部入侵”。

——据郭华东《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非洲独立的反应及其成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非洲独立的反应。
2024-06-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厦门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热身试卷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60年,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在讲演中说:“这个帝国(英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言中的历史我以很大精力来专门研究革命和革命的方法。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汉尼巴耳、克伦威尔、拿破仑、列宁、马志用(注: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要人物)、甘地⋯⋯在研究了甘地的政策并以几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它的效果之后,我开始看到,当这个政策得到一个强大的政治组织支持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为解决殖民地问题的办法。

正是在组织人民大会党的时候,黄金海岸的工人和青年人在政治上重新觉醒起来了。参加过1939年爆发的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回到了黄金海岸;在他们有机会拿自己的命运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命运加以比较之后,他们就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满;任何路线,只要能改善他们的处境,他们就准备采取。人们对英国直到当时为止所采取的殖民政策普遍感到不满,对于英国极力鼓励部落封建主义的间接统治政策尤其感到不满。……(我)力图使人民大会党成为实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民主工具。1951年,我们通过自由选举取得政权。三年后,以及后来在1956年,全国人民又给予我们以同样的信任。(注:1957年,恩克鲁玛带领黄金海岸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改名加纳)

——【加纳】克瓦米恩克鲁玛《恩克鲁玛红序言》(1956年10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艾德礼的观点加以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的瓦解、东欧国家的剧变、南欧的政治发展,表明“普遍史”存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所有的社会渐渐趋向一致。人类社会渐渐趋向“均质化”,所有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均越来越相似,如建立中央政府、追求国家统一、推动都市化、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推广公民教育、形成大众消费文化等。西方式民主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西方式民主体制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不再会有更新的形态出现。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

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

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