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知识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仍然是休闲的绝对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欣赏牡丹,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如棋类、投壶、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聚到自身,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赏梅花、莲花,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05更新 | 84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29次组卷 | 6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考真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1995年间全球性战争及战后新秩序表

时间寻求霸权的主要国家反对霸权的其他大国全球性战争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
1871—1920德国、土耳其、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一战
1914- -1918
《凡尔赛条约》创立国联,1920
1933—1945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二战
1939一-1945
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联合国,波茨坦,1945
1945—1995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日本冷战
1945- 1991
苏联解体;世贸组织,1995

——摘编自【美】小查尔斯·凯格利《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构建予以说明。
2023-07-10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6战争与文化交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4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2023-06-25更新 | 204次组卷 | 6卷引用:【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选择性必修2 阶段性检测1—4单元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图1、图2分别是2001年、2011年和2021年世界各国工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图。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从材料中提取一则有关世界各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说明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人民币图案发行时期、图案背景、特征对比表(部分版本)。

发行时期图案背景
新中国解放初期1元;工人和农民;50元;水车、工人和农民、压路机;l000元;耕地、 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
六十年代初期1元正面:拖拉机生产,背面;放牧:5元正面;炼钢工人生产,背面:露 天机械采矿;10元正面;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人民大会堂
改革开放后1元正面;侗族和瑶族人物头像,反面:长城;2元正面:维吾尔族和彝 族人物头像,反面:南海;5元正面:藏族和回族人物头像,反面:长江; 50元: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100元;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冈山主峰图案的图景

——摘编自《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见证新中国之变化》


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图案背景的演变,自选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运用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6-02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7 . 论述题。从医疗社会史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可以提供给我们比较新颖和独特的视角,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其渊源可追溯至16世纪的明末时期,而西医传教士入华却可视为纯粹的近代现象。早期传教士多为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人,这些国家所依据的信念与早期启蒙运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属于“近代殖民帝国”的扩张理念。这种心态是19世纪以前的基本状态,但19世纪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西方的殖民扩张已由欧洲老式的殖民体制逐渐融入了美国和日本等新兴的殖民形态,不仅使传教的手段更加多样化,而且亦通过资金的大量注入使传教身份更加复杂化。他们依托的完全是“现代殖民帝国”的理念,“西医传教士”的出现就是19世纪西方扩张活动区别于以往的重要标志。

——根据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整理


请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选取一个除医疗社会史之外的角度,对西方从“近代殖民帝国”转变为“现代殖民帝国”的过程进行评述。
8 . 下表序号A、B、C所示是新中国发行的五套人民币中的三个版本(1948版、1962版、1987版)相关信息对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币图案背景、币种及防伪技术对比表(部分版本)

序号图案背景币种防伪技术
A1元券“工人和农民”;10元券“灌田”“锯木”“工人农民”;1千元券“耕地”“秋收”“拖拉机”“推车”“牧马”;1万元券“双马耕地”“牧马”“驼队运输”;5万元券“收割机”“炼铁生产”12种面额62种版别
B100元券的正反面分别用了“四伟人”头像和井冈山主峰图案;50元券的正面图景,第一次将工、农、知识分子三者头像并列作为主图案;其他券面正面主图景全部使用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主币的反面分别用了“长城、南海、长江、喜马拉雅山”等图景,辅币反面则分别选用各民族特色纹饰衬托国徽的图景。主币6种、辅币3除了采用水印防伪技术外,还广泛采用了磁性油墨等先进技术。50元、100元券还采用了金属安全线技术,增强了防伪性能
C1元券的“女拖拉机手”;背面为“放牧”;2元券的“车床工人生产”;背面为“大型油田”;10元券的“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背面是“人民大会堂”;(俗称“大团结”);1角券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背面为国徽、菊花;2角券的“武汉长江大桥”;背面为国徽、牡丹花面额为7每种券面除有基本色外,还运用多色彩印技术。在手工雕刻的主景下,面额文字的衬底花纹采用机器雕刻,并运用多色接线技术,提高了票券的防伪性能

—据《从发行的五套人民币图案背景看新中国之变化》整理


分别提取表中A、B、C所示的人民币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人民币版本年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

——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10 . 碑坡村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市东,处于城乡交界之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大队部(现村委会所在地)是村庄内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间,是农民年终领取劳动报酬,村里组织村干部学习、民兵训练及放映电影的主要场所。

田间地头是该村最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农民在这里被分派劳动任务、品评劳动质量、交换村庄内外信息。田间地头兼有生产和休闲的双重功能,同时不可避免的有着行政权力的参与。

村委会所在地不再是人们分取年终报酬的地方。改革初期,村委会前的空场是村民主要的娱乐场地——观看电影、电视等,行政权力的作用更加体现在其隐性指导上。

街头逐渐取代田间地头的位置,成为改革初期农民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将一部分原来参与公共生活的时间用于看电视这种相对私人化的生活。20世纪末21世纪初,市政府在村周围修建了公路和公园,到公园散步、跳舞、健身成为了村民晚间主要的业余生活。

——摘编自鞠忠美《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予以阐释。(要求:至少概括出两条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1更新 | 376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