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简表(部分)

时间地区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备注
14世纪欧洲食物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欧洲、亚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欧美地区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大发展1860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法
二战后世界范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上表内容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在表中能够反映出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学素养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2024-01-24更新 | 63次组卷 | 26卷引用:选必2第1单元(提高卷)
2 . 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知识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阶级仍然是休闲的绝对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欣赏牡丹,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如棋类、投壶、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聚到自身,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赏梅花、莲花,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进行合理解释。
2021-05-05更新 | 83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卷(新教材新高考)-专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30次组卷 | 6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考真题】
4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的情况。

阶段目的地总人数学习的主要领域
1950~196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1.6万以理科为重点
1972~1978年美、日等49个国家13万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
1978~2000年80多个国家34万以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和机械工程为主
2001~2011年103个国家,但大部分集中在美、日、英、澳、加等190万以商务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为主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情况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019-07-0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2-23高一下·山东枣庄·期末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11995年间全球性战争及战后新秩序表

时间寻求霸权的主要国家反对霸权的其他大国全球性战争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
1871—1920德国、土耳其、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一战
1914- -1918
《凡尔赛条约》创立国联,1920
1933—1945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二战
1939一-1945
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联合国,波茨坦,1945
1945—1995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日本冷战
1945- 1991
苏联解体;世贸组织,1995

——摘编自【美】小查尔斯·凯格利《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构建予以说明。
2023-07-10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突破卷36战争与文化交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下图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趋势图”。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经济中心转移”,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或论点,条理清楚,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及前殖民地国家的人均GDP水平(1990年国际元)

150017001820191319501998
法国72798612303485527019558
意大利1100110011172564350217759
荷兰754211018214049599620224
葡萄牙6328549631244206912929
西班牙69890010632255239714227
中国6006006005524393117
印度5505505336736191746
印度尼西亚5655806129048403070
美国4005272575301956127331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从上述表格中任选两个国家,分别指出他们在某一时段的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到清两千多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我们平心从历史客观方面讲,这两千多年,在政治上,当然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有很多的流弊。以前曾不断的修改,以后自然仍非不断的修改不可。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的政治,找出几条大的趋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项中国古代的制度,从“得失”的角度自拟论题进行评述。(要求:制度明确,论题鲜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理论升华。)
20-21高二下·山东枣庄·期中
10 .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观点
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05-01更新 | 644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