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危机与转型

“中世纪晚期危机”是对1415世纪发生在西欧的饥荒、瘟疫、战争及其导致的人口减少、经济停滞、政治和社会秩序紊乱的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世纪晚期危机”成为西欧中世纪史的重要研究主题,形成了两大主流解释模式。第一种是“衰落论”:通过探寻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是西欧社会相对于中世纪盛期的衰落;第二种是“转型论”:通过探讨危机的影响,认为中世纪晚期危机推动了西欧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


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是历史解释的基本要求。从上述角度,结合14—15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中的两种解释模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精神文明作为城市文化的内核,赋予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面貌,塑造着一座城市鲜明的品牌特色,提升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品质,也为城市魅力的绽放增光添彩。

相关史实来源
四川彭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里,彭州籍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的家训、彭州实验小学校训、全国文明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的企业精神等均被雕刻在观赏石上,观赏石矗立在人工湖边;见贤苑和崇德林,分别展示着8名彭州近现代乡贤名人和12名“彭州榜样人物”的事迹:修身麻里,中国美协画家、彭州籍人物画家肖天智创作的12幅图文并茂的连环画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
成都文明网(2016年10月)
随着武汉市第二批8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的出炉,武汉市建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总数已达24个,其中以“友善”为主题的沙湖公园展示了20个琴园友善的故事,并推出了琴园大碗茶供市民免费饮用,建起了为市民提供使民服务的爱心驿站,供市民免费借阅图书的爱心书屋等
中国青年网(2017年5月)
佛山市三水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示范点16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26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性景观100多处,创新性制作手绘墙10万多平方米;此外,三水区还完成了6处红色地标的改造提升;市民走在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大型商超、服务窗口、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各类核心价值观标示、公益广告
南方新闻网(2020年9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12-18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集市和交易所

材料一 具有全欧意义的香槟集市(香槟伯爵领地上四个城市中定期轮流举行的集市)是当时最大的集市。它的繁荣期是在12至13世纪。香槟的领土同德意志、佛兰德、法兰西等国相毗邻。香槟本身的政治条件也是有利的,因为香槟伯爵只是名义上依附于法兰西国王,他们在自己不大的领土上建立了牢固的警察秩序。但香槟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它位于中世纪商业河道的中心,东方的香料和奢侈品、佛兰德的呢绒和法国的葡萄酒、家畜是香槟集市的典型商品。但香槟集市在14世纪失去了以往的意义。从1300年起,香槟归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统治。法国封建主严重的财政政策使陆路贸易无利可图。所以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国的商人开始在大海上寻找出路。

材料二   随着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价格(特别是殖民地商品的价格)依赖下列情况为转移:欧洲和殖民地政治形势;商业公司活动;海上天气情况;海盗袭击;远方国家该种产品的收成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事变。这样一来,商品价格的波动往往非常大,投机家取得了最广泛的活动机会。在等待运载东方香料的新船队的期间,里斯本、安特卫普、里昂及欧洲其他商业中心都开始进行或跌价或涨价的投机活动。另一方面,欧洲商人开始运用放在远处的大量商品、甚至经常是途中的商品进行交易,而商业合同的参加者事实上不可能看见这些商品,只能满足于规定所买的商品样品的质量。1531年安特卫普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商品与证券交易所——即期票、公债券、商品(主要是殖民地商品)和各国通货的国际投机中心。

——摘编自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欧洲集市到交易所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革命失败后,理论界对中国现阶段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既然要争论这样一个涉及中国国情的问题,就不能不回过头去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于是问题又从现实转向历史,引起了大规模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出于对现实和未来的关切,各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讨论。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古典封建派否认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主张封建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已经解体。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另一派不同意陶希圣等人维持“封建”古义,而对“封建社会”别作诠解,确认战国至明清两千余年为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封建经济、封建政治逐渐解体,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现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虽然参与论战的各方人士政治立场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大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依据。1933年,随着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主战场《读书杂志》的停刊,论战逐渐降温。

虽然中国社会史论战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停止了,但由于论战并没有取得统一意见,论战讨论的问题又触及中国历史的根本,若想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的特质及其发展脉络,就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社会史论战讨论的问题再度成为热点,并延伸转化为中国历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可见这场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备受社会瞩目的社会史大论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自杨振红《社会史论战与中国新史学的成长》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社会史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12-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

材料一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以考试取得的实际等级作为授官依据。当时太学生的来源有两途:一是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另一种是地方郡国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东汉中期以后,世代累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子弟可依靠门第而受业于太学。晋武帝创立国子学,规定专门招收“国之贵游子弟(注:士族子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根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国子学的创立与西晋门阀士族的形成》

材料三   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自唐季宋初开始,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贵族性质较浓的国子学更逐渐为太学所取代。而且政府与社会皆着重科举取士,太学毕业生往往须参加会试或廷试始能出仕。

——摘编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官学制度变化的视角,评析中国古代的社会变革。
2022-11-05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吴淞铁路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至吴淞之间修建成了一条铁路,即吴淞铁路。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投入营运的铁路。吴淞铁路从修建之日起,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时清朝大部分官员,都反对修建铁路。

上海道台冯焌光多次与英国领事打招呼,不允许他们擅自修建铁路。英国领事一边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一边继续修建,导致吴淞铁路最终建成并投入运营。

吴淞铁路的火车票价较为昂贵,但乘车的人却络绎不绝。火车每天往返6次,客车都拥挤得没有空位置。城里那些终年不出门的人,听说这样的事情后也一定要带着家眷来凑热闹。

不久,吴淞铁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当他从铁道上经过时,看到呼啸而来的火车,惊慌失措,竟然被火车轧死。死了人,这下子就不得了。当地民众纷纷抗议。冯发光借机再次找到英国领事,要求火车司机一命偿一命。

上海租界的英国领事法庭对这件案子进行审理,根据英国铁路法,判定火车司机无罪释放。这更加激怒了当地民众。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威妥玛下令吴淞铁路暂时停止运营。清朝政府方面加紧与英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将吴淞铁路买回来。当年10月24日,中英双方在南京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吴淞铁路由中国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断,分三期付清。

1877年10月20日,清朝政府支付了首期款项后,买回了吴淞铁路,并不顾英国、美国方面的强烈反对,铲平铁路路基、拆毁站房。车厢、机车、铁轨等被运往台湾。

中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就被匆匆拆除。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吴淞铁路的建拆过程进行评析。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4-21更新 | 26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2023-04-18更新 | 624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欧洲学者查尔斯·汉迪认为:历史上绝大部分国家或社会组织都会错过变革时机,原因大同小异:他们在顺风顺水的舒适区里感觉良好,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期子把这种状态维持下去。查尔斯·汉迪发现的S型曲线(如图所示)比较简单而直白地阐明了这个道理。国家或社会组织最初缓慢尝试、蹒跚学步,其后迈向巅峰,最后盛极而衰。它诉说着无数国家或社会组织起落的故事。幸运的是,这并非一条被固化的命运曲线,它也是一条可以被突围、被改变的成长路径。每个国家和社会组织都可以突破命运的安排,另寻生机,找到持续发展的秘方。


——摘编自(英)查尔斯·汉迪《变动的年代》


上述材料为西方学者对国家或社会组织发展规律的认知,提取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1-1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场暴风雨的到来,在洗涤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也冲刷出一个新世界。蒙古帝国的兴亡皆具有这种历史意义。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古代史的核心地区,蒙古帝国在亚欧大陆东、中部的迅速崛起与旋即覆闻都刮起了世界历史上的巨大旋风,具有影响世界历史全局的意义。蒙古帝国的打通了亚欧大陆文明之间的地理分隔,亚欧大陆各文明并未退回到原来的区域空间,而是凭借蒙古帝国打开的广阔视野,踏上充满未知、充满风险,而又机遇无限的历史征途,世界近代史由此开端。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2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礼与法

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

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
《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
《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