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错误的是(   
A.《浅议商朝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清朝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D.《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2019-10-21更新 | 117次组卷 | 19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承袭明代制度,越南、朝鲜、缅甸等亚洲国家的对华贸易采取朝贡的形式。朝贡国根据规定向清朝进贡,而清朝皇帝则给予相当价值的回赐,并且设市让贡使进行贸易,随同贡使一起来的商人则可以在指定的边境口岸进行交易。中国处于这个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三拓展型课程教材《历史》

材料二: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三: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还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中英两国社会状况。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2024-04-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帷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遥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朝中央官制运行方式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2-11-26更新 | 40次组卷 | 2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上海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列举两个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3)根据材料二,以曼彻斯特为例,说明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6 . "下表是摘编自《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部分内容,其共同之处在于
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7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疫病与防治
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三   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19世纪英国霍乱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四   19世纪中期,李斯特发明消毒灭菌法,手术后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3。此成果最早刊载于1867年的《柳叶刀》医学杂志。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

——摘编《TraumaandRehabilitation》(2010年12月)和《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五   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1941年12月,因大量战伤感染,美军宣布青霉素为优先的军需品,药剂得到快速开发和生产。

——摘编自《战争与青霉素的命运》,《国防科技》期刊,2006年6期


(1)材料一中,哪一图片能够作为印证19世纪传染病成因的证据?并参考一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2)进一步阅读上述材料,若以“近代疫病的流行与防治”为研究主题,请对下列三份文献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
①《剑桥插图医学史》(2007年中文版)
②《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1843年)
③《柳叶刀》(1823年创刊至今)。
(3)依据上述材料,解释导致近代疫病滋生与蔓延的主要因素。
2020-06-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对战争责任认定有什么不同?
(2)国际社会对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处理分别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影响?
(3)谈谈你对联合国通过《纽伦堡原则》的认识。
2020-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材料一:唐代文化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甘蔗制糖。

材料二:明末清初,利玛窦和其他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在数学、机械、水利等领域成就介绍到中国,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外国传教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依据材料概括推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4)你如何看待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2020-05-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