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巴黎公社委员阿尔蒂尔・阿尔努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道:“我们每个人都兼任某个委员会的工作,每个委员会都相当于国家的一个部,分别负责管理公共教育军事、物资、外交和治安等,领导一个委员会的工作就足以耗尽一个人的全部精力。另一方面,我们又是区长和民事官员,负责管理各自的区。"这说明公社
A.继承并发展了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民主形式
B.权力集中于个人是受封建专制传统的影响
C.缺乏对权力的必要监督容易滋生贪腐行为
D.实行由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俄罗斯总理普京2011年8月1日表示:“14万亿甚至更高的巨额债务,说明美国在靠举债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入不敷出,并把自己问题的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经济头上…过着寄生虫的生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寄生虫”的历史原因是
A.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主导地位
C.成立关税贸易总协定,获得最大投票权力
D.抛出马歇尔援助计划,意欲控制西欧经济
3 . 仲伟民在《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中说,英国一印度一中国“三角贸易”中,…只有鸦片才是“造成19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贸易'全局变动”的商品,印度鸦片比中国的茶叶、美国的原棉和英国的棉纺织品具有更大的战略重要性。鸦片在19世纪世界贸易中的战略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A.改变了相关国家的贸易地位B.为英国工业换来资金和原料
C.中国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D.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开展
2021-10-0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1954年9月23日陈云曾指出:“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人民政府
A.加快土地改革B.实行统购统销
C.兴办公共食堂D.推广农业合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罗马帝国通过掠夺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与19世纪后期欧洲侵扰改造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的扩张相比、就像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的差别一样。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是否
A.把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作为目标B.以整个世界作为殖民活动的舞台
C.改变了殖民地的社会体制和结构D.因扩张引发了国际间的殖民战争
2021-10-0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林则徐奏曰:“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于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致于误系。”……“师夷¨是对“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的突破。…这种陈腐观念在片战争时期仍相当顽固。道光帝将林则徐筹计“船炮”二事的奏折批为“无理!可恶!”“一派胡言”,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

材料二魏源在《海国图志・议战》中说:“其所以严武备,绝较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恁其文、饰善后者,尤当倍急于平时之日。”可惜的是,急速发展的政治形势给新思想全面实施的时间太过短促了。……新思想萌发于片战争前夕,其目的即在于反击英军侵略,解除民灾难,严重的战争形势迫使搛抗派只能偏重于对西方军事技术的学习,因此使新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现实功利色彩。一旦战争结束,以“制夷”、御侮为核心内容的新思想也就降低了号召力,在“抚夷”、“柔远”思潮占主流的晚清社会环境中,“新思想”显得不合时宜。19世纪50年代,林则徐、魏源先后去世,他们的爱国进步思想再也难找到后继者了。

——吕琮《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新思想为何难以实现》


(1)结合材料一,归纳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综合材料分析林则徐的新思想不能实现的原因。
2021-10-05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以后,存在着两种主要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方的经济以不同方式迅速发展,但矛盾也随之日益显露和不断激化。北方工业贵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币场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工业品。他们还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861,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接着,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内战初期,向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却幻想妥协,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一一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安提塔姆战役后的第五天,林肯果断地发布了对南方实行道义上挑战的决定。而仅仅在一个月以前,他还在强调:“我们的首要目的是挽救联邦,既不是拯教也不是破坏奴隶制。”…就林肯个人而言,他也曾一直对国内完全消除种族隔离采取回避态度,他相信各种族应该分开居住。但是现在,安提塔姆一役使他清醒了。林肯意识到,只有在他确立最新目标时加上废除奴隶制这一目标,战争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因此,在(1862年)922,他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言声明:南方的黑奴将得到解放,一旦北方联邦军队进入叛乱区,就解除他们的奴隶枷锁。于是,林肯将这场内战变成了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从而得到了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

——美国时代华纳公司《人类文明史图鉴》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南北内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林肯政府由战争初期的失利到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
2021-10-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时人曾这样说:“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当立志维新变革的康有为再次上书皇帝不达后,…黄遵宪、汪康年等人提议以强学会之余款筹备办《时务报》以“开民智”,并请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中表现出超众的宣传组织才能的梁启超担任撰述。在甲午战后人心思变的情势下,《时务报》终于189689日在上海创刊。…在创刊号登出的《论报刊有益于国是》文中,梁启超开宗明旨地说明了办报的目的与作用:…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

——雷顾《略论<时务报>

材料二   大抵阅日报者,则商贾百执事之人为多…阅自报者,则士大夫读书之人为多,而下焉者则病其文字之艰深。

材料三   时务报于上海,其经费变则文襄(张之洞)与有力焉。而数月后,文襄以报中多言民权,干涉甚烈。其时鄙人之于文襄,殆如雇佣者与资本家之关系,年少气盛,冲突愈积愈甚。

——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时务报》创办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时务报》在办报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从中折射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9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工业革命进行较晚,德国工人运动也比英法两国稍为逊色。……(1844年)6,西里西亚织工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西里西亚为德国纺织中心,织工们深受工厂主的剥削,生存状况极为恶劣。织工们自编了“血腥的屠杀”这首歌,控诉工厂主“榨尽穷人血汗”,“剥掉穷人最后一件衬衣”的罪行。64,5000名工人唱着这首歌为争取生存权而奋起抗争,要求增加工资。遭到工厂主拒绝后,示威变成了起义,起义织工捣毁厂房机器以及工厂主的住宅。焚毁票据账册。66,政府调动军队将起义镇压下去,11名起义者殉难,24名重伤,150名织工被捕,并受判刑和鞭答。

材料二德意志的统一带来了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和工人动的大规模开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指导下,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工人的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罢工斗争遍及全国,德意志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1875,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党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哥达召开统一代表大会,结束分裂局面,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77,社会民主工党有25个地方组织,4万党员。仅25个中央工会组织就拥有会员50万、报刊56种、订阅60万。这一年帝国议会选举,社会民主工党装得的选票从1874年的17万张、6个议帝上升至近50万张、12个议席,柏林近40%的民投了社会民主党的票。

——上述材料均摘自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从19世纪前期到19世纪末,德国工人运动的斗争手段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
2021-10-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向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材料二1947,苏联退出马歇尔计划之后胁迫东欧国家与西方相对抗。19478,苏联分别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叫做“莫洛托夫计划”。19491,成立常设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其实,它根本不是在市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根据行政命令行事,价值规律不起作用至少是很少起作用。1952,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事实上并没有室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

——摘编自新华出版社《苏联真相一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加入世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随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111日《中国经济时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世界市场的条件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对待世界市场的不同战略选择,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背景和结果,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1-10-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