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派出了第一批中青年学者(共52名)赴美留学,他们是从当年14 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谈谈你认为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0-08-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材料二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须严加惩治。

材料三   “我要感谢天地,因为我生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头不能讲话的动物;其次我生为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我生就是一个希腊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 


(1)材料一反映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罗马法局限性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柏拉图“感谢天地”的原因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则是不幸的呢?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民主政治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

材料一: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

——《顾准文集》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权利法案》(1689年)

材料三: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材料四: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根据材料一,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为实现“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而采取的原则。
(4)根据材料二、三、四,谈谈你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认识。
2020-01-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体制创新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秦)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行政体制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它与西周地方行政体制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
2020-01-1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印证了当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欧洲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互相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到激烈冲突的代价是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于任何国家有益。苏联势力的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这样做(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材料四   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欧洲经济不振的被动局面。

——杨伟国《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欧元问世的影响。
6 . 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

——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请问答:
(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
(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
7 . 在18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启蒙运动,存在在着不一样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卢梭不仅是启蒙思想家,而且是反启蒙的启蒙思想家,是启蒙思想的自我批判者,他在批判启蒙思想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思想。

——摘自曾誉铭《启蒙的自我批判:论卢梭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   在《罗马书》中,保罗认为如果想获得救赎,就必须无条件地相信耶稣;这与贺拉斯的“敢于认识”相对立,而这一格言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康德明确表述了信仰上帝与启蒙运动的运用理性之间的冲突,并意识到这种冲突是难以克服和不可避免的。在最终试着去澄清他所谓的“启蒙”的含义之后,康德也并不能回避“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这一关键问题。他同时代的人都热切期盼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康德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并不是。

——摘编自【意】文森佐·费罗内著《启蒙观念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自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康德视为启蒙运动的口号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口号的认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论证“18世纪是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0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上台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出“和平战略”计划。其基本内包括:寻求与苏联对话,既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又认为对苏政策应坚持在对抗中寻求某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有限的合作;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要有实施的具体计划,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特别强调经济技术援助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摘编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计划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肯尼迪“和平战略”计划作用的认识。
9 .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

——引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核技术就是一个例子。核能是20世纪人葵获取的一项新能源,可拉制的核裂变反应可以作为发电站、核动力的能源,不可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则用来制造原子弹。核技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的潜在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惨痛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科技滥用的沉痛教训远不止这些,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以及大气奥氧层空洞,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四大发明对1500年前后哪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该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假如你是一位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宰相制度会导致地方脱离中央的管理
B.雍正皇帝认为宰相制度威胁皇权,所以他废除了宰相制度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宰相对皇帝没有任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