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2008年10月)

材料二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01版)

材料三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政府与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有些做法相似,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2018-04-24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12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备战2019年浙江新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2 .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温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

材料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上,在中国的出路问题上,曾有过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虽然“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但是在中国近代探索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破产,中国需要新的建国方案

事件内容
1921年中共一大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7年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建立工农兵手工工人城市贫民代表会议政府”
1935年瓦窑堡会议
1936年9月
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各革命阶级)
1945年中共七大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9年政协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义国家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935-1936年共和国方案变更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二,结合中国革命历程,谈谈你对近代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认识。
2021-11-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1-11-02更新 | 964次组卷 | 42卷引用:高中历史107
4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社会也像个体一样,应被看作是以这样方式进化的有机体。这一理论被人用于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穷人是生存竞争中的“不适者”,不应予以帮助;在生存竞争中,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的观点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起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深深的震撼:原来人类社会竟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其实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世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但放弃他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余秋雨《历史的脸谱》

材料三人类社会不同于动物界。因为我们人类有终极关怀,我们同情弱者,我们会注意保持多种元素的平衡与和谐。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一定阶段是有道理、有积极意义的,但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的境界。

——摘自余秋雨的博客


(1)根据材料和所学,叙述进化论诞生以来产生的影响。
(2)进化论让人们懂得“原来人类社会是以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结合西方和中国近代发展历程,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论述这一观点。
(3)材料三中“放弃它则是一个更高级境界”。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角度谈谈,现代的人类是怎样逐渐“放弃”这个原则的?
2020-09-10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2019届高三高考命题比赛历史试题6

6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
7 . 20世纪德国法学家卡尔·施密特说:“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决断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在今天,是在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苏联已经到了由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但早已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特点,这就是二十年来(五四以来)的新的革命过程,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生动的具体的内容。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观点。结合所学,以新中国建国前28年的历史为例,来论证毛泽东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最主要的“敌人”是谁?概括毛泽东认为的“现时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此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中邓小平赋予了“革命”什么新含义?此后,中共如何展开实践?综合所有材料和分析,谈谈你的认识。
2020-06-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2019·浙江·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二百三十一条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当,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


(1)材料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引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这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二   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2)指出材料二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材料三   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利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及其他一切权利,应该直接交还中国。”中国还提出取消日本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顾维钧发完言后,“威尔逊和兰辛、劳和·乔治与贝尔福走到中国代表团处表示祝贺;会议的新闻发布论也强调中国声明受到除日本以外各大代表的一致赞扬。”但是形势很快就起了变化……日本制造舆论说,如和会不同意日本对山东的要求,日本也要效仿意大利退出和会,不加入国联。原本不希望日本在远东实力过大的威尔逊为了保住国联计划,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在山东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

材料四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英、美派观察员列席中日双边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前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胶济铁路归还中国……《九国公约》的核心是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有何不同?为什么?
2020-01-1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2019新东方杭州中学高中历史模拟卷1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百姓主要的服装为“绿军装”、“干部服”。

1980年牛仔热潮在中国越掀越高……1981年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2001年APEC会议全体与会领导人“唐装”亮相,引起全世界对“唐装”的追捧……2002年电影《花样年华》大热,张曼玉将旗袍演绎到一种极致,旗袍由此风靡世界。

——根据《改革开放30年青年服饰变迁及其特点》等整理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的特征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7月24日的“炉边谈话”中说:“我曾经说过,在一半兴隆一半破产的国家里是不能达到持久繁荣的。如果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购买别人的产品,生意就是好的。但是你把一半人的工资和利润拿走,生意就只是半好的。即使那得天独厚的半数是非常富有的,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能小康。”

——摘编自刘达永《罗斯福的“税收改革”与财富分配观》

材料二 二战后初期,英国不少为国民经济提供原料、动力和劳务的部门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如电力工业,技术紊乱,设备陈旧,收费较高。实行了国有化,就能加强国家投资,解决上述难题,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而在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有种种弊端,它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并挤占了私入企业的资金。撒切尔政府执政不久,即逐步出售国有企业。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适史》


(1)根据材料一提炼罗斯福的财富分配观。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不同时期对国有企业政策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撒切尔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以及此后英国经济的发展趋。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美上述经济措施带来的启示。
2019-11-1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11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