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绍兴是一座水城,水给绍兴的儒风雅俗打上了鲜明的印记。曾在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是(  )
A.东晋王羲之B.唐代李白
C.东晋陶渊明D.隋唐颜真卿
2023-09-0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美国联邦党人麦迪逊谈美国制宪目的时说:“在一个多数人终会变成无产者的国家里,有产者的财产权在本质上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性成了制宪者们关注多数人暴政威胁的焦点。”麦迪逊意在说明美国
A.民主共和制捍卫多数人利益B.1787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
C.联邦宪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D.权力制衡原则存在一些缺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

材料二   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更能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作者意在
A.为欧洲殖民侵略者的罪恶进行辩解B.强调疾病、瘟疫等是殖民者的重要武器
C.说明疾病、瘟疫是印第安人锐减的重要原因D.提醒印第安人应该加强疾病的防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6 . 下图为从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证实;“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甲午战争中的(     
A.丰岛海战B.旅顺口之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之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旧体制是一种很大的冲击,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商鞅变法遵循功利原则,打破制度束缚,释放社会活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要求,发挥出其跨时代的作用。

——摘编自张俊英   邹璇《商鞅变法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研究》

材料二   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从家长奴隶制游牧部落,发展过渡到封建制定居从事农业或放牧的编户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得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成为均田户,加速了他们向封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此外,租庸调制和三长制等也起到了强制流散农民定居,强化了基层地方管理,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时期的登闻鼓制度就是在继承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下,发展了平民直诉制度,尽管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鲜卑统治集团更好地控制地方的官吏,但客观上为平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开拓了更新的、更直接的途径,促进了儒学理念对鲜卑族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封建化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2022-02-1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以下所列国家中,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于一体的是(  )
A.楚B.晋C.吴D.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任用和晋升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开放性吸引了大批寒士进入国家政权,形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据此可知,隋唐科举制度
A.激发了百姓的责任感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简化了官员选拔程序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