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包括的范围不仅日渐广泛,同时在各个行业的规模、数量、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当时商业领域的进一步繁荣,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另外,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制度的制约下,明清时期社会各阶层,无论是官绅、地主、商人,还是一般平民百姓,他们的最终目标乃是买田置宅,或科举入宦。就商人而言,从事工商业并不是他们最终的追求,而只是达到这些终极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已。例如在徽商群体中,我们看到了为数甚多的“亦贾亦儒”及至业贾致富后转而从儒的事例。在科举时代,习儒是为了入仕,徽商向儒说穿了就是向官。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商人的最终归宿,并说明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京审判在国际惩治战争犯罪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审判以成文法的方式界定了战争犯罪的具体内容。另外为保证战争犯罪得到公正的审判,明确规定了法庭的组织程序、审判程序以及之后的执行方式。东京审判扩充了战争犯罪的内容,在已有的战争罪的基础.上,增加了“违反人道罪”,规定了破坏和平罪的定义,成为国际界定战争犯罪的通行标准。但东京审判存在着很多的不彻底:首先,被告只有作为甲级战犯的个人,没有对犯罪组织提出指控,其次,没有把裕仁天皇作为甲级战犯进行起诉和审判。而且东京审判中判的有期和无期徒刑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也使很多日本民众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进而质疑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摘编自徐安军《国际惩治战争犯罪历史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在惩治战争犯罪方面的新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京审判的不彻底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都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把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激增。当时国际贸易中分工的基础已经以生产要素为主,我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只负担劳动力密集部分的任务。中国的新发展模式在适应全球化这一新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它依靠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迅速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材料二   正像历史上欠发达国家从没有沿着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垂直分工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一样,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实现从加工制造到高附加值环节的升级。而要达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我国需要控制并保护高端产业链并孜孜以求其独立发展。出口创汇和以出口为目的的外国直接投资所积累的巨额美元储备,不仅一直在虹吸国内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而且也使内地或内需产业一直在补贴沿海地区和出口导向型部门,并加重了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有的民族企业因此也被压制在低端,本土制造业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积累起来的资金不得不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等投机活动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贾根良《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建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武帝荷尔蒙旺盛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他做了许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曾说:“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前140-87年),是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适应封建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等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道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三个环节对应的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视角分别指出中国之政“始于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简要概括这些措施的共同意义。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少数民族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与匈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创新”,并简析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