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前期新办工矿业发展情况统计如表所示,导致以下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阶段新办工矿业数(家)资本总额增长(万元)
1872一1894年722090.7
1895—1898年801787
1899—1913年46910242.7

A.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B.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
C.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D.政府政策调整的推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和金斯认为:“能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根据这条公式,在短波区(紫外光区)随着波长的变短﹐辐射强度可以无止境地增加。”这个推理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差极大,从而引发出经典物理学的第二次危机。这次“危机”促使了
A.相对论的产生B.发电机的出现C.量子论的诞生D.核武器的研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西欧实际上处于冷战状态。那时,中国仅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和瑞士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虽于1950年初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直到1954年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欧共体的成立,中国开始与西欧国家尝试接触。1964年中国与法国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使中国与西欧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欧关系揭开了历史新篇章。许多西欧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欧关系进入历史新阶段。

——摘编自张林初《中欧关系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来,中欧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中欧建立了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很多互利共赢的合作面。在处理与欧洲关系中中国越来越自信,中欧关系也越来越平等和成熟。改革开放之初欧洲确实方方面面都比我们要发达和先进,而现在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不都亚于欧洲。尤其是在电子化、网络化和数据化方面,中国也乘上了新一轮发展的直通车。

——据石晶《从两大阵营到全方位的合作伙伴中欧关系的历史演变与治理之道》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欧关系的演变,并指出这一时期影响中欧关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以来中欧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面是1939年到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军和伪军数量的部分数据简表。这一简表反映出当时
时间日军进攻敌后根据地兵力伪军进攻敌后根据地兵力
人数侵华日军比例人数侵华日军比例
1939年54万62%14.5万100%
1941—1942年40万70%
1943年35万58%73.5万90%

A.日军放松对中国的侵略B.国共两党合作进一步加强
C.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主力D.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各界支持
5 .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尝试探索从拟人化的角度来理解建筑形式的表达力,在写道建筑时说:“凡是没有掌握人体,尤其是解剖学的人,永远也不能理解它。”达・芬奇为了更准确地绘制人物画,也将在人体解剖中得来的数据用在绘画中。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科学发展影响艺术创作B.人性自由得到充分尊重
C.绘画艺术注重灵魂塑造D.解剖医学取得巨大成就
6 . 下表为1400-1820年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基本概况表(部分)。对该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年份人口
(百万)
粮食产量
(千吨)
耕地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
(公斤/公顷)
粮食全部作物
1400722052019.824.71038
16501233505532.040.01095
17502607410048.060.01544
182038110858559.073.71840
A.“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B.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C.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D.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
7 . 1948年,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意语报纸《意裔日报》列举数据表明美国向意援助了多少资金以及即将援助什么物资等。一些意语媒体甚至耸人听闻地宣称,如果意大利落人苏联势力范围,“孩子会把父母送人监狱”“人们会吃自己的孩子”。美国媒体此举
A.促使意大利的经济迅速好转B.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C.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D.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
8 .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此表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A.外交发展面临一些困境B.深受两极格局对峙影响
C.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D.外交方针遭到西方抵制
2021-01-2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0-07-08更新 | 4371次组卷 | 18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是1981—1989年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情况统计。该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
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推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