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成熟和高度发达的阶段,宋代科举取士空前之多,正是与宋代社会的高度发达密切联系的。重视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是维护士族地主利益的选官制度;而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则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科举制正是在庶族地主的兴盛、士族地主的衰败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来自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均可;论证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0-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时,青年思想家王通总结孔孟、董仲舒的思想理论框架,提出“中道论”。他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统称为“中道”,并认为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提出“道”是认识和修养的目标,个人只要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简称“五常”),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在五常之中,他认为“仁”“义”是教化的根本,其中“仁”是起点和先决条件,应该存“道义”而去“利欲”,这一观点为后世的理学家所继承并将其推向极端。他重视礼的作用,提出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以礼为准。王通的《中说》虽然是儒家著作,但在其中又能看到“老”“释”的一些思想。他主张“无争、无辩”,反对三教相互攻击、诋毁,但又主张佛、道应以儒学为主体。

——据王仲营《隋唐五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王通“中道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通的“中道论”思想。
2023-10-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读史方舆纪要》所录先秦战例大多出自《春秋三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书,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条战例集中于春秋战国。而在春秋变革、战国纷争之中,除楚国及吴、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国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划分,大致北方省份(山东、河南、陕西等)的战例占九成,南方数省则只有十分之一。

——摘选自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南宋朱熹所著童蒙教材《小学·敬身》强调“与人忠”“言忠信,行笃敬”“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陈淳所著的《启蒙初诵》、真德秀所著的《教子斋规》也有类似的内容。这类童蒙教材的编写(     
A.呼应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B.使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D.侧重少儿的道德教化功用
2023-10-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贾谊认为,华、夷既自成一体又有明确的上下之分,汉朝天子为“首”,蛮夷戎狄则是“足”,对于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汉王朝而言,只有“首足具备”“华夷一体”且“上下有别”,才称得上完整意义的“中国”。这一认识(     
A.表明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思想D.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2023-10-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周时期,诸如“圭璧金璋”“宗庙之器”“牺牲(古时为祭祀专用术语)”“戎器”等物品,按照礼制均不允许进入市场买卖。这一规定旨在(     
A.推动宗法制度的落实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D.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2023-10-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河北邯郸的《小儿蹋鞠图》瓷枕,距今已有接近900年的历史。该文物(     
A.可研究当时的民众生活B.具有重意趣的审美取向
C.展现了尚武的社会风气D.可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
8 . 元代疆域辽阔,驿传运输发达,修建的驿道东到朝鲜,西连中亚、欧洲,南连越南等地。朝廷在驿道上的重要节点设置驿站,驿站负责给来往使臣和政府官员配备马、牛、舟、轿等交通工具,并提供住宿,战时还担负运输军队军需补给的任务。据此可知,驿传制度的设立(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开启了中外交流
C.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D.开发了边疆地区
9 . 宋仁宗时,三司使蔡襄奏言:“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祖宗以来无有也。”由此可知,北宋前期(     
A.长期保持着较强的军事实力B.军事组织形式已经较为完备
C.解决边防危机的时机已经成熟D.军队规模庞大,军费开支巨大
10 . 下表所示为整理自某现代日本学者的关于古代中国对包含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影响的描述。该学者的研究最能说明(     
中国对东亚世界(包括日本)的三度“支配”主要载体
第一次武力
第二次儒教(儒家思想)
第三次(隋唐)律令制度
A.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的多元影响B.古代东亚各国间不存在经贸往来
C.日本遣唐使偏重学习和弘扬儒学D.古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武力征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