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43 道试题
1 . 由如表信息可知(     
18世纪中期1750年广州出口到欧洲的货物表
出口货物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
瓷器(箱) 789



茶(担)21,54314,9449,42212,62912,340
生丝(担)58620019813
绸缎(匹)5,6402,5307,4601,790809
土布(匹)5, 740



白铜(担)

3, 450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欧洲的进口商品中茶叶数量剧增
C.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处于转型阶段D.英国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国家
2024-06-13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024-06-11更新 | 274次组卷 | 126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北华捷报》报道,洪秀全对于引进欧洲铁路、蒸汽机等极表赞成;李秀成经常向西方传教士讨论如何仿造外国机器;1862年,太平天国建造铸造厂,仿造西方枪炮。上述现象表明(     
A.中体西用已成社会共识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始出现
C.自强思想逐渐获得认同D.太平天国冲破了封建制度的禁锢
4 .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024-05-16更新 | 106次组卷 | 5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表明(     
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D.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6 . 下图反映了1870-1913年上海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变化,图中现象的成因是当时(     
A.通商口岸多元化的形成B.战乱影响上海外贸发展
C.中外贸易量趋向于减少D.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024-03-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7 .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2024-03-14更新 | 64次组卷 | 10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三贤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等主持编制的。该计划一面编制和开始执行,一面继续讨论修改,至1954年9月基本定稿。“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方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调整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规避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污染与高能耗等问题。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处理好工业化建设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重要关系。飞速发展的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制造业大国。

——摘编自徐坤、王智《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1978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不同之处。
2024-0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的封闭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摘编自张春兰《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从现在研究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列强所选择的通商城市和租界,还是清政府所选择的优先发展的工业城市,其目光皆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点上,且主要是沿海和沿江城市,内陆地区及更为广阔的农村地区,被清政府的官员和外国侵略者所忽视。城市社会的变迁固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的复杂和混乱,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更是相当低下。近代城市空间出现新城、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同时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管理的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城市化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谈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10 .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如下表)。这说明当时(     
1570-1579年1580–1589年1590-1599年1600–1609年1610–1619年
28.5万两88.9万两70.3万两104.1万两103.7万两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2024-02-2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