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82 道试题
1 .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a处处于低潮受西汉尊崇儒术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2024-05-13更新 | 90次组卷 | 95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世界与苏联制造业生产的年度指数(1913年为 100)示意图。这反映出苏联(     
A.经济发展潜力日增B.集权体制的治理效能
C.农业经济长期落后D.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
2024-03-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3 .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B.现实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4 . 1948年11月,中共旅(顺)大(连)地委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颁布《货币改革实施细则》,并设立102处兑换所,同时深入群众逐户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妥善地处理了群众关心的债务和物价问题,改革历时七天顺利完成。这(     
A.体现了中共高效的城市管理能力B.控制财政支出,维护了城市稳定
C.奠定了辽沈战役胜利的经济基础D.探索城市管理,推进了解放进程
2024-02-2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024-02-2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4-02-23更新 | 159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们热心于新的教育思想的实践,并得到一些王公贵族和开明君主的支持。在这些新的学校,他们一般以古典著作为教学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欣赏先贤们的智慧和道德风范,培养高尚的情感和坚强的毅力。他们崇拜古希腊人的健康生活,强调身心协调发展,长期被中世纪学校忽视的体育、音乐、绘画和诗歌等重新受到关注。他们按照学生各自的特点、能力和兴趣来教授不同的知识,注重启发引导,减少惩戒,杜绝体罚,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天性发展。 他们把学校营造成和谐友爱的集体,人们常称之为“快乐之家”。这样的氛围为贵族们所仰慕,他们纷纷把子弟送到这里来。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 “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 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
2024-02-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 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 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综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 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4-02-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材料二: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
2024-02-2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10 .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在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2024-01-08更新 | 291次组卷 | 8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