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进入2022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下图)成为“网红”,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不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悠久性和连续性B.多样性和开放性
C.多元性与统一性D.凝聚性与世俗性
2022-03-05更新 | 995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基本上是处于英、俄、美、法、德、日六大强国的联合控制之下。大战的爆发,则使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力量对比和争夺权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成了亚洲唯一强大的力量,一定程度摆脱了欧美列强的牵制和竞争。

当时统治中国的袁世凯政府虽已控制了全国多数省区,但根基并不巩固。欧战爆发之初,为逃避日本的侵略,袁政府也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始而宣布局外中立;继而提议限制战区;又曾秘密同德国谈判收回胶澳;后来还与虎谋皮,要求中日共同出兵攻打胶州。但这些努力,由于得不到其它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在日本的威胁利诱之下,无不被迫撤回原议。

19141031日开始,日本及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至117日结束。日本获胜,占领青岛。

——摘自黄尊严《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动因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德国宣战带来的影响。
3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407次组卷 | 34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君武(1881717日-19408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少年时深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非精研西学,不足以致中国于富强。1899年,他考入广西体用学堂,开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文化。1902年,马君武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成为《民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参加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马君武一向主张创新,反对拟古,写了大量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的诗,多收入《马君武诗集》中。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1927年初,马君武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之邀,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开广西高等教育的先河。马君武提倡西方科学教育,为了弥补国内科学技术缺陷,广西大学开办了许多国内稀缺专业,机械系、电机系、土木、农学等师资教学力量雄厚。马君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起被时人誉为“北蔡南马”。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君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君武取得上述贡献的历史背景。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叶以后 ,不仅私人海外贸易势力直接冲击着明代的市舶制度,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亦直接瓦解着市舶制度所维系的朝贡贸易体系。明代后期将打击走私贸易的防海机构——海防馆改为肾饷馆,饷税制度的出台是我国关税制度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管理由市舶司制度向海关制度转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福建设立闼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广东、江南两省设立粤海关和江海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又在浙江设立浙海关,从此海关制度代替了历代的市舶制度。海关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转站,它的设置,为沿海省份开辟了广阔的商品流通渠道,加快了沿海省份商品经济繁荣的步伐。

——摘编 自彭巧红《明至清前期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建立海关制度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4月,中、苏、朝、越四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日内瓦会议的预备会,各国代表通报对日内瓦会议的设想,并就参会的方针、政策和谈判方案等问题进行磋商。周恩来表达希望苏联和中国磋商协同行动的原则。经多次协商,中、苏、朝三国就朝鲜国家重新统一的纲领达成共识。426日,日内瓦会议开幕后,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代表与中、苏、朝三国代表开始陷入严重的对立,随后几天的讨论,很难形成协商解决问题的氛围。在谈判面临僵局的情况下,周恩来建议设立一个由中立国家组成的中立机构,对负责实行全朝鲜选举的朝鲜机构给予协助,法国代表认为该建议使“谈判前进了一步”,但遭到南朝鲜的强烈反对。日内瓦会议最终未能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方面达成任何协议。周恩来指出:“在朝鲜问题上,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证明我们对朝鲜的和平统一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摘编自宋晓芹《停战后中国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努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指出新中国外交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周恩来“在一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清末新政“不仅继承了洋务运动的事业,而且也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又保留、完善了这部分改革的成果。此后,面对社会乱象,孙中山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号呼。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前期的救国探索
A.以传承成果为主要方式B.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
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利益D.以实现民主政治为目标
2021-11-11更新 | 1075次组卷 | 17卷引用:西藏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改土归流后,大量人口流入武陵民族地区,地区文化冲突出现,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又给当地治理带来种种困难。

武陵民族地区各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儒学教育体系,均建构起了由学宫、书院、义学、私塾构成的多元教育体系。各地利用石刻、牌坊、志书、口头传颂等方式,把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人树立为楷模。通过赋予荣誉称号等途径扩大其影响力。修建儒家文化象征建筑,如忠义祠、节孝祠、武庙、文庙等。官府还在给街道、坊市、桥梁等命名时处处体现儒家精神。

在“修教齐政,不易其俗”原则指导下。对差异性文化,只要不与儒家精神相违背,官方不干涉其具体形式,多体现在建筑、饮食、服饰、生产、节庆等方面。对那些与儒家精神有悖但能主动调适重构者,亦能任其流存发展,多体现在歌舞、信仰等方面。某些含有积极成分,有利于维护秩序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改造后甚至被官方纳入正统。在永顺府,改土归流初就发布了《详定市场》《详定斛斗》《示禁衙索诈》等系列文告,将打击唆讼作为重要的政绩。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果。

——摘编自莫代山、王希辉《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移民的文化冲突与调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其鉴(1893—1928),广东广宁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广东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周其鉴等在广州开办“爱群通讯社”,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党的领导和周其鉴等的努力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学生社”相继成立,团结教育了广大青年。1924年4月,周其鉴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回广宁开展农民运动,对地主豪绅的反革命活动采取了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革命措施,先后取得了潭布之战和螺岗大捷。他奉命组织广东农军并任副总指挥,后又奉命率农军北上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率农军从湖北转战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党又派周其鉴重返北江流域领导农民坚持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1月,在清远牺牲。

——摘编自元邦建《周其鉴与广宁农民运动》


(1)简述周其鉴参加革命活动的历史背景。
(2)概括周其鉴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2年,美国社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外出活动时喜欢自带食物,不愿意用货币去购买;观看体育比赛,除了上缴国家的税收外,可以用任何物品来支付门票。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工人工资下降B.通货紧缩严重
C.物质生产过剩D.物价上涨迅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