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1977年8月23日,美国国务卿万斯在北京同中国外长黄华举行正式会谈。万斯代表美国政府声明,美国同台湾的防御条约即将“终止”,美国将从台湾撤走其全部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对上述会谈解读恰当的是
A.中美两国建交进程加快B.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C.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D.美苏冷战对峙的形势缓和
2 . 有学者认为,雅典城邦的民主制的确是民主,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民”有那个时代的定义,“民”这个概念从来就是历史的,是不平等的,何为“民”,取决于当时普遍承认的社会标准。这反映雅典民主具有
A.继承性B.时代性C.普遍性D.永恒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光地(1642-1718),福建泉州安溪县人,是康熙朝的重要辅臣。耿精忠公开叛乱后,李光地密上《蜡丸疏》,向朝廷献破敌平叛之策。李光地还力排众议,建议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出兵统一台湾。康熙帝亲政后,李光地作为重要辅臣,积极进言献策,并在康熙帝的支持下付诸实践。李光地把禁革卖官与整饬科场看作防止吏治腐败的两件大事,在他的坚持下,卖官、科场舞弊等问题得到了积极解决。李光地力主废除满族特权,实行满汉法律平等。此外,他制定的“轮蠲法”得到采纳,成为康熙朝息养生民的重要措施。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期间,负责治理子牙河和永定河水患,取得成功,且所采取的以疏导浚深河道为主的经验,被推广于黄河和淮河治理。李光地受命编纂《朱子全书》《御纂性理精义》等书,既是清政府维系社会人心的工具,亦促进了满族汉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延续。

——摘编自苏黎明、林华东《全球视野下的李光地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李光地得到康熙帝重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李光地的主要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它是与周代土地等级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工商业经济管理制度。它的瓦解
A.表明商周井田制的结束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到来
C.说明官营工商业的解体D.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
5 . 早期罗马社会时期,夫权婚姻是正式和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形式。在此婚姻形式下,妻子受到丈夫绝对的控制和支配。自由婚姻关系中,妻子保留有独立的人身和财产,和丈夫一样拥有解除婚姻的权利。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这一变化
A.说明自然理性在罗马得到广泛认可B.表明古罗马男女政治地位平等
C.反映了古罗马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D.有利于巩固古罗马帝国的统治
6 . 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虽然“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对城邦政治不关心B.民主运作程序不规范
C.外邦人地位等同于奴隶D.民主政治具有排他性
7 . “无论美国还是苏联,既担心独立的德国再次崛起,同时也担心德国有可能被融合到自己对手的阵营中去。所以,美苏都企图以自己的方式整合德国力量和处理德国问题。”美苏的担心和意图(     
A.引发了美苏“冷战”B.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C.引起民主德国巨变D.造成了德国衰落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马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引入中国,丰富了食物种类,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马铃薯提高了欧洲抗饥荒能力,加速了欧洲人口的增长。1500年前后,亚欧人口约为4.25亿;1700年前后,达到7.2亿;1800年前后,已经突破9亿。

——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和马铃薯物种交流的传播路径,并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哪个角度考量一个国家兴衰?扼要说说你的依据。
2021-11-04更新 | 282次组卷 | 3卷引用: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级泽,清代著名外交家。自幼受严格教育,其父曾国藩更是着意于培养他勤劳、勇敢、爱民、忠君、果断、坚毅的品质。年少时,在同文馆中系统学习《万国公法》和《公法千章》,并积极主动了解西方。曾任清政府英法俄三国公使。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俄国却迟迟不愿归还伊犁地区,曾纪泽采取了据理力争的连环外交,清政府于1881年收回伊犁地区。1883年,曾纪泽受命与英国谈判关于“洋药税厘并征”事宜,他的努力让英国人折服,达到了洋药税厘并征之目的,为日后禁止鸦片提供了法理基础。中法战争爆发后,曾纪泽不断抗议法国政府的挑衅,提出“法人谋据安南”的正确论断,指出清廷抱着柔、忍、让的态度是错误的,主张“坚决不让”,应对侵略者予以重击。刘永福、冯子材等人支持认可,取得镇南关大捷等胜利。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是晚清外交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南侠《浅析曾纪泽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纪泽的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纪泽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原因。
10 . 作为“发财致富”符号的“万元户”,在1980年还是特例,只有短短三四年,到了1984年就迅速到达峰值,仅仅《人民日报》年使用量就达113词次,平均每三天就会有1词次,是前年的4倍。这反映出
A.党报成为政策宣传的主阵地B.体制变革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C.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D.国企全面改革改善了职工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