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9年,苏联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对德政策发生变化,但19416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以“闪电战”迅速深入苏联领土,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崩溃,死伤枕籍。同年9德国集中兵力开始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重用朱可夫大将;组建新的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严重短缺。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颓强抵抗。同年117日红场阅兵后,苏军发起反攻,虽然伤亡重大。但成功解放了罗加切沃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德军在莫斯科战役损失兵力30多万。丢失坦克、火地以及其他技术装备不计其数。德军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摘编自【英】诺曼·斯通《二战简史:黑暗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红军失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历史影响。
2 . 战国时期.(魏国)公孙行曾帮助秦国夺回河西之地,被拜为大良造,后来遭到排斥离开秦国。为了削弱秦国,他四处奔走,两度出任魏相,后又出任韩相,约定五国合纵,挂五国相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B.秦国统一战争受挫
C.士大夫对功利的追求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022-03-21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2022届高三3月联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3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9年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GDP总额中占比为42.6%.发达国家占比为57.4%.而到2018年,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GDP占比为59.2%,发达国家占比则为40.8%,这一变化表明
A.全球经济发展全面提速B.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联系加强
C.国际贸易环境明显改善D.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渐变态势
2022-03-21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2022届高三3月联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伏尔泰看来理性是十分重要的思想,也是促进历史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力,也就是说人们都是依靠着自己的理性来认识大自然,只有理性的存在才能让社会得以被改变,而理性的传播也就是在促进历史进步,如果没有理性那么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对于教会的黑暗统治电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认为所谓的天主教制度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对当时的关主教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伏尔泰主张的“理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的重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康熙帝是颇有科学上的兴趣的,在位时引用西方传教士较多。然而他对于西洋人,根本上仍存着一种畏忌的心理。所以在他御制的文集里,曾说“西洋各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康熙帝意识到
A.在中国倡导科学知识难度大B.向西方学习是强国之道
C.西方国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D.西学东渐动摇了传统根基
2022-03-20更新 | 244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来到延安的斯诺等外国人士,他们根据在华经历和国共两党对比,曾预言中国共产党可能取得最后政权。他们建议美国政府不要卷人中国内战,应同中共保持和发展关系。得出这一看法是基于
A.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差距B.中共的民主建设和人民的拥护
C.与中共有相同的意识形态D.中国共产党得到苏联大力支持
2022-03-20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学术界有几种观点:1.全面否认。认为洋务运动它是一次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一次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2.基本否认,某些肯定。承认洋务运动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及对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方面有某些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不过,这些进步作用不能改变洋务运动的反动本质。3.基本肯定。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有种种缺陷和弊端,但主要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二次进步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或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3-2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美国海军史学家、“海权论”的倡导者马汉,在研究了大英帝国的海军征战史之后总结道:“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马汉的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一般性规律B.夸大了海军的作用
C.狭隘的历史观所致D.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2022-03-20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选官制度,使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同样使居官者也没法得到世代承袭的保障,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增强。这说明科举制
A.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B.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C.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D.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随着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加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实施的积极意义。
2022-03-17更新 | 184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