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江苏金坛市发现两座北宋时期的土坑夫妻合邦草,站中出土了一件油烟墨,上面刻有“王氏双桂堂”和商品名“油麋”的字样。无锡出土的宋漆盒上有“辛丑四月周六郎造”戳记。这些出十。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江苏地
A.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B.最早出现了工商业广告
C.人们有一定的商业意识D.商业发展的环境宽松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三星堆出土文物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
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高达260.8厘米,可能象征集王权、神权于一体的首领人物。两个祭祀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发式、头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和20件青铜面具。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等文明,基于对于神权和王权的理解和表现,制作了大量石雕、青铜铸造的人像和神像,形成体系性的“偶像崇拜”现象。
一号祭祀坑出土了一件黄金箔包裹的木质杖体,残长约150厘米,杖体上端保存纹饰图案。古代西亚、埃及等文明中帝王使用权杖多在杖首或杖身顶头部有图案,描绘胜利者的功勋,或叙述某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祭祀琉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面具,在一些青铜头像的表面,还贴附有黄金箔制成的金面具。伊拉克出土的一尊古代“三头母山羊”青铜造像就是在青铜铸造的三头母山羊的头部表面,覆盖用黄金箔片制作的面罩。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


(1)根据材料,归纳三星堆青铜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相似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古蜀社会特征,简析三星堆文明的历史价值。
2022-03-25更新 | 254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一文,将“史界革命”推向高潮。在文中,梁启超把中国旧史学的弊端概括为四弊、两病。在比较中西史学的特征时,梁启超说:“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受严复、康有为等人影响。梁启超将西方进化论和儒家“三世说”相结合,形成了探求历史进化和历史因果关系的史学思想。“新史学”一派的人物,大都立志发掘历史演进的轨迹以及各种史实间的关系。梁启超指出,“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后人可以“循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同时,文物的大量出土以及内阁大库档案资料的整理,促进了新史学与新历史考证学的结合。其中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陈宸的《读史总论》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对“新史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何相同之处。
2022-03-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3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国宝“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重器,其命运多舛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写照。小王同学在观看央视节目《国宝档案》后,对国宝大盂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理了其几经磨难的历史年表

时间事件
周康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盂因战功而受到周康王的赏赐,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宝鼎。

1849 年出土于陕西鄙县礼村,随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后辗转流徙至酷爱文玩的左宗棠手中。
1859 年左宗棠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才获脱免,左遂以鼎相赠,自此,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
1937 年抗战时期,潘氏后人将大鼎入土保全。
1952 年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将大盂鼎捐赠给国家,纳入上海博物馆馆藏。
1959 年大盂鼎入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小王同学之后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得以一睹宝鼎真身,其铭文(部分)译文如下



“现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匕天的威严。”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1)推测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经历了哪些磨难?
(2)从史料价值的视角,如何看待大盂鼎及其铭文的意义?
(3)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加以保护和传承?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怎样看待国宝“大盂鼎”的价值?制度与治理
2022-05-16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青铜器里的学问中国青铜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

2021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公布,三星堆遗址又新发现6座古蜀祭祀坑,并出土大量重要文物。8号坑发现了朱砂彩绘觚形尊(见图),新华社点评为:中原文明和古蜀文明在这里融合。



(1)请在地图上选择古蜀文明的所在地(写字母)。

青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西周遂公盨(XU)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益干懿德……心好德……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2)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观念是什么?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3)“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4)山西侯马春秋时期的晋国遗址包含了青铜器铸造遗址。在该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可能是以下哪些,填写合适的字母。
A.彩陶人面鱼纹盆B.佛像
C.饕餮纹陶范D.金镂玉衣
E.三彩釉佣F.人形陶范
(5)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和加强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较充分的反映。请将下列图片和统一措施配对
配对(填字母)措施青铜器
①统一货币
A.青铜方升
②统一度量衡
B.秦始皇、秦二世双诏版
③文书制度
C.秦半两
(6)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下图左),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下图右),这里的汉指东汉。

①选择:这里的匈奴指哪个
A.北匈奴
B.南匈奴
②这枚印章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2021-12-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强调研究古物的机构与协会开始在西欧出现。19世纪,学者们提出按照石器、铜器、铁器三个依次发展的时代对古代文物进行分类,加上地质科学的突破与进化论的风靡,西欧考古学正式独立并成为一门研究人类及其历史发展进化的学科。至20世纪初,西欧大量基建工程动土,人们从各地考古发掘中认识到文化的地理差异,考古学研究逐渐具有了分辨族群身份的功能。1949年,美国化学家公布放射性碳测年技术,将考古学从断代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关注更为重要的文化变迁问题。

——据陈淳《考古学之演变》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外考古团队、探险家们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完成一些重要的考古发掘的同时,也掠走了大量古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群在西方接受过田野考古法训练的中国学者毅然回国,与本土历史学者一同开启以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为追求的考古研究。1928年开始的安阳殷商考古首次证实了中国古代本土文化的存在,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依然流行,直到30-40年代龙山文化的发现与西北地区考察研究的深入才被打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学更新指导思想,增设考古研究机构,新办考古学期刊。随着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发现的面世,“中原中心说”受到挑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愈加注重对多区域发展的考察,“满天星斗说”“相互作用圈说”等观点陆续出现。改革开放至今,考古学界秉承“重建国史”的旨趣,从事区域历史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广泛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赋予考古学科更加国际化的前景。

——据刘莉、陈星灿《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考古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古学研究对历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2022-03-22更新 | 26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文献中较为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出土的墨印、封泥、简牍等文物中也有大量汉代职官材料。由此可见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2022-01-16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探索“藏经洞”的那些人

在近代以来东西交往史的研究中,外国探险家或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吸引他们的无疑就是敦煌的“藏经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藏经洞封存了4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余件。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1900年)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甘肃学政叶昌炽听闻藏经洞一事……叶氏建议藩台(注:清朝地方官)将此宝物运省妥藏,但因运费银五六千两无着落而作罢。

——罗华庆《发现藏经洞》

材料二

国籍探险者/学者获得敦煌文书的方式学术成果
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藏品2万多件斯坦因出版《亚洲腹地—在中亚、甘肃和伊朗东部考察的详尽报告》,撰写《敦煌沙碛中汉代长城遗址所出古代汉文简牍》等考古报告。
伯希和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伯希和编著《敦煌经卷图录》和《敦煌石窟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中国西部考古记·吐火罗语考》《中亚简史》等。
盗走文书600卷。出版发行《西域文化研究》《讲座敦煌》。石滨纯太郎首先提出“敦煌学”一词。

——根据《齐鲁晚报》《敦煌学:从国际走向国际》、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整理

材料三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现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1)“藏经洞”为何会保存如此众多的文物和宗教文书?
(2)结合材料二、三,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3)结合材料,陈寅恪所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指的是什么?概述这段“伤心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外国人对"藏经洞"的探索?
2022-05-23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2022届等级考综合复习3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世纪末,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20世纪30年代殷墟“采取古物执照”。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材料表明(       
① 金石学家发现并证实了这些甲骨来源于殷墟
② 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散发现到有序发掘的过程
③ 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互证有助于考古新发现
④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考古发现,在唐代长沙窑生产的瓷器上,常见西亚的连珠纹、椰枣纹、狮子纹以及抽象几何纹。近年,考古工作者又从爪哇海域打捞出公元9世纪沉没的商船,船上发现的唐代瓷器、金银器等文物约67000件,其中长沙窑瓷器有56500多件。这反映出唐代长沙(       
A.成为全国制瓷业的生产中心B.官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存在相当规模的外向型经济D.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