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春秋·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林益铭《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结盟,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外来物品不光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则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中国……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中国历经五千年沧桑,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清朝顺应历史的潮流,突破了历代中原汉族王朝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局限性。把历史上在中国疆域内活动的边疆各民族都纳入其统一的范围。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地区对边碰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把历史上边疆各民族的边疆纳入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范围之内。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公羊传》中“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指出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哪一制度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实现董仲舒提出的文化“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外来文化的方针并以宗教为例加以说明。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秦、汉史实为例,说明人口的“迁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融汇”,推动了“民族认同”。②举例说明清朝是如何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的。
2022-07-10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指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国家为了开展海南建设,于1950年至196515年间有计划地将30万人移民到海南岛。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就像艰难中行进的“拓荒牛”,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养活了近百万人口,开创了新的海南文化内容。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还有归国华侨。他们有军人、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分属不同的民族,他们从事医生、教师、林业管理、割胶等不同的职业。他们在中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以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开发海南、屯垦戍边。开拓的过程也是移民对迁入物质文化的适应过程。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移民们必然要在建设过程中学习当地的文化,将自身文化调适于当地文化之中,以尽快融入迁入地。

——摘编自何化利、张淑萍、赵凯《对海南政策性移民一代文化元素的个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政策性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南政策性移民的意义。
2022-05-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学生学科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际法则是以行为体的内在联系为基本预设的,将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民族视为一个有亲缘关系的大家庭,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讲求重义轻利、往来礼仪、互助互谅等。国家间关系就不仅仅表现为利益平衡的结果,国际法也不仅仅靠制裁违法者保障其有效性,而是调和关系、促进合作追求共同体的和谐,并通过“礼”的教化作用使各国内在地遵守国际法律,这伟国际法直正地成为国际社会“公平和美良的艺术”也为国际政治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检验标准,而不是表现为机械的利益平衡规则或“强行法”等社会价值底线。

——摘编自汤岩《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理念与制度》

材料二   为了适应新情况罗马的外事裁判官制定了万民法。在《法学辞典》(增订版)中万民法被定义为市民法的对称,指世界人民共同适用的法律。在部分法学著作中,万民法也指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国际公法。虽然这一时期的万民法仍然脱离不了时代、地域以及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已经具备现代国际法的基本雏形,作为国际法的起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李露雅《国际法源流——国际法从西方到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及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国际法实践的认识。
2022-04-08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佛教传入、道教创始之前,儒学就取得了独尊的社会地位。儒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最初儒家学者对外来的佛学、民间的道教均持一种鄙夷、排斥的态度。但是,由于儒学亦有自己的局限,尤其是在宇宙观及心性论方面,均不及佛、道二教。加之汉代以来儒家经学的封闭、繁琐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相反,佛、道两教既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又能主动融汇儒家学说以获得传播、发展的条件。所以,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一些儒家士大夫兼习佛老之学的现象。隋唐以来,许多儒家士大夫们往往是既讲儒学,又出入释老。唐中叶以后的古文派柳宗元、韩愈、李翱为抵御佛教的影响,站在正统儒家的立场,倡导复兴儒学的运动。

——摘编自朱汉民《论宋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材料二 东汉魏晋以降,儒学第一次遭遇异域文化的重大挑战。宋人范育描述说:“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士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以“分文析字,烦言琐辞”为务的汉学,显然不足以抵挡佛学的弥漫。于是,复兴原始儒学那种“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开放精神,便成为宋人的使命。

——摘编自范育《<正蒙>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复兴儒学探索中宋人为完成“包举字内,囊括天下”使命的举措。
2021-11-02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下令,除了京师附近七郡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查区域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其管区称为刺史部。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分布如下图。


——《古代的行政区划“州”,是怎么从省级区划变成一个市级区划的》

材料二   明朝在权力构建上把监察官员的主责主业摆到主要位置,一方面将原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这样就让唐宋时期御史朝会、祭祀、礼仪的事务减弱,使监察纠劾的业务能力提升了。都察院之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这些人与都察院的领导有上下级之名,无领导与被领导之实,并拥有直接给皇帝写信纠弹的权力。他们如候鸟一般,每到一定的季节时日,由两京出发,往来于祖国的天涯海角;当然,为防止借出差之机绕道旅游等违法现象发生,明朝对出差时间、路线都做了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把古代巡视巡查制度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古代监察群像》


(1)根据汉武帝时期刺史分布图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该图所反映出的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地方监察的特点。
2022-04-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留学日本研究哲学归国的大学教授吕澂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一起以通信的方式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美术革命”论。吕澂大声疾呼美术革命:“我国美术之弊,盖莫甚于今日,诚不可不亟加革命也。革命之道何由始?曰:阐明美术之范围与实质,使恒人晓然美术所以为美术者何在,其一事也。阐明有唐以来绘画雕塑建筑之源流理法(自唐世佛教大盛而后,我国雕塑与建筑之改革,也颇可观,惜无人研究之耳)。使恒人知我国固有之美术如何,此又一事也。阐明欧美美术之变迁,与夫现在各新派之真相,使恒人知美术界大势之所趋向,此又一事也。即以美术真谛之学说,印证东西新旧各种美术,得其真正之是非,而使有志美术者,各能求其归宿而发明光大之,此又一事也。使此数事尽明,则社会知美术正途所在,视听一新,嗜好渐变,而后陋俗之徒不足辟,美育之效不难期矣。”

——摘编自汪洋《艺术与时代的选择-从美术革命到革命美术》


(1)根据材料,概括吕澂“美术革命”提出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说明吕澂“美术革命”理念的特点。
2022-04-0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儿童教育,除了有专门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和由中央朝廷设立并管辖的国立、地方小学以外,还有大量的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农工商子弟设立的包括私塾、家塾、村塾等各种私学。这些学校,通过教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分别人品之上下”,使儿童受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熏陶,“向答背恶”,实现“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心”的目的。在家庭中,家传私学和传统家训、家规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对家庭成员的日常起居及婚;丧等礼仪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宗约”“义约”和“讲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也是儿童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教育的发展,使宋代出现了“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未省有宇宙,孰与今儒多”的状况。

——摘编《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长期以来,英国针对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子女中适龄儿童的、真正的国民初等教育非常落后。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国民初等教育改革开始了艰难起步。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等教育基本踏步不前在186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法、德展出的精湛工业品,反映了两国劳动者的技术和教育水平,相比之下,英国工人阶级文化教育的水平明显低下。同年,罗伯特·洛针对议会改革法给予工人选举权时提到:“从你们把权力交给民众之日起,他们的教育就成为迫切需要的了”。各方面的压力,促使英国下决心实行教育立法。1870年,福斯特提出的在全国建立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初等教育制度的法案正式批准颁布为法律。到1880年,英国议会在1876年《桑登法》基础上,又通过了《芒代拉法》,标志着英国义务初等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据《论19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改革》

材料三: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就明确了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此,1952年,教育部提出,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举办季节性小学或设早班和晚班,以广泛吸收工农子女入学;各地还可举办半日制和巡回制的小学,以便于人口分散地区的儿童入学。“今后几年内发展小学教育的方针是政府有计划地增设公立小学,同时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1953年,教育部又提出:“在工矿区、城市、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地发展公立小学,农村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全小学)”,除举办集中的正规小学外,还可以办分散的不正规的小学。到1957年,全国小学校数量达到54.73万所,在校生6428.3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3.85%,25.9%。

——摘编自王慧、梁雯娟《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政策的沿革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儿童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880年英国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为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及小学教育的意义。
2021-12-1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康德卷)
10 . 村落、集镇城市与居住环境
(1)根据提示,将相应内容填写在框内横线处。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
(2)西汉长安城复原平面图

①观察图片,你认为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
②你认为导致长安城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有哪些?

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上海基础设施建成时间表

项目区域
租界华界
第一条马路18461897
第一盏路灯18651873
第一次供水18831902

材料二 上海有三个城市管理机构,三个司法体系,三个警察局,三个公共交通系统,三个水厂,还有三个发电厂。电压在法租界是115伏,而在公共租界是220伏。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也不相同。

——石海山等著,朱荣法译《挪威人在上海150年》

材料三 外国人声称,中国人划租界给他们居住,是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不受欢迎。他们被丢在这块沼泽地,并且被告知说随他们在这里怎么过。外国人花了五十多年时间把这块沼泽变成了一座令人赞叹的城市。很清楚的是,他们被限定住在那里,也就是说那里是他们的聚居地,事实也正是这样。没有人管他们。这座令人赞叹的城市的建成,中国当局并未出过力。


(3)①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上海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②为什么近代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呈现上述特点?
③你如何看待上述外国人的观点?
2022-06-19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5月线上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