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历史学的危机开始展现。局限于文字史料的民族国家历史书写造成了领域的狭窄化,追求客观写史的理论在实践中遭遇质疑,对历史学学科性的强调排斥了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从19世纪到20世纪,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纷纷形成并兴起,丰富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暴露出传统史学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不足与缺陷。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和世俗化进程,普通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所引发的各种弊端,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念,重新思考直线的历史进化模式。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由此造成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知识界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产生很大影响,这都使西方进步的历史学家逐渐转向政治以外的其他人类生活领域,以布洛赫等人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江宏《法国年鉴学派研究》

材料二 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结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年鉴学派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2-04-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

材料一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上奏(1864年)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92日)

材料三   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

(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为所有民族的自由、自治政府以及不受限制的发展而战,因此,结束战争的安排的每一点都应为了这一考虑之故而设计与执行。错误首先必须被更正,然后要建立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那些错误会再次被犯下……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应该在其不愿接受的主权之下生活。任何土地,除了为生活于其上的人民的平等的生命与自由权之故,都不应改变主人。除了对明显的错误行为而进行的赔偿之外,不应要求任何赔款。除了为保证世界未来的和平以及世界人民未来的福利与幸福计,不应对权力进行任何重新调整。

然后,世界上的自由人民将会共同订立一个盟约,进行真诚的、实际的合作,这将能够结合起各个民族的力量,以在其彼此之间的行为中保证和平与正义。

——节选自伍德罗·威尔逊1917年5月26日演讲

材料二   战争与和平,对比明显,却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变化着。对1914年的大灾难,德国负有责任。只有一个职业骗子才会否认这一点……

我有时会深入到德国文化的神圣洞穴当中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啤酒馆。一条大走廊上聚集着一大群人,在烟雾和啤酒之中,是流行的民族主义叫器,震耳的钢号声带着这德国最高的声音直上云霄“德意志高于一切”男人、女人、孩子,每个人都在这神圣的泥菩萨面前带着收意地丧失了思考能力,眉毛以抑制不住的力量拧在一起,眼神迷失在无限的幻梦之中,嘴巴因顽强的般力而扭曲,在虚幻的期望之中,陶醉于不切实际的希望。这些都是不久即将实现的,只要命运之神所选定的首领发布命令。你在这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古老然而幼稚的民族的基本框架。

——乔治·克雷孟梭《胜利者的光荣与痛苦》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威尔逊与克里蒙梭的和平目标的分歧,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这种分歧对未来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影响?
2022-06-06更新 | 37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兴盛发展的时代,蒙学思想和文化影响深远,涌现出张载、朱熹等一批具有理学学术背景的蒙学教育家,其在建构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也积极将理学教育思想通过编纂教材或讲学贯彻到蒙学教育中。同时,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吸取唐中期以来节度使割据叛乱的历史教训,为振衰起弊,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在此政策基调下,宋代蒙学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蒙学教育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不仅在宫廷和国子监设立“小学”,还规定“天下州县并置学……县亦置小学”。宋代蒙学兴盛另一个表现是种类众多但体系完备的童蒙教育教材体系开始形成,其在蒙学教材编纂中兼特教授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形成了涉及识字、伦理、历史、诗歌、名物和自然等知识的蒙学教材体系。

——摘编自《宋代理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意义。
2022-06-05更新 | 4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6 . 【体育发展与时代变迁】

材料一   早期的奥林匹克赛会是以神灵的庆典为中心,是泛希腊各城邦、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一场关于人的体力、耐力、能力和意志的竞赛。赛会形成的时代属于《荷马史诗》所歌颂的英雄时代,勇敢为第一美德,荣誉为最高奖赏。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制时代,希腊人在社会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由此,围绕奥林匹克竞技会发生了一场关于德、智、体、美关系,人的身心培养,以及体育与城邦关系的大辩论。

——摘编自陈村富《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考》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前,英国普通民众只能在旅馆、酒馆等场所进行斗鸡、打牌、掷骰子等活动,在乡村或城镇开阔街头上演足球、板球、斗狗等冲撞激烈的运动;上层阶级则因其财富和权力关系,租借场地,用来进行狩猎、网球、赛马、钓鱼等活动。这些传统体育比赛充满混乱与无序,各类斗兽运动血腥残忍,被称为“残暴的娱乐”。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英国经济扩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体育开始兴起,残忍的斗兽运动逐渐受到限制或衰落。19世纪,随着铁路的修建,人们的出行、物资的大规模流动更加方便,广大工人对体育运动的参与也打破了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垄断,现代体育运动逐渐扩散至英国整个社会。

——摘编自杨松《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围绕奥林匹克竞技会的大辩论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体育的特点,并分析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变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9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战争与科技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1年莱茵河西岸被并入法国后,由于实行了拿破仑法典,贵族的封建特权被取消了,行会制度被废除了。对德国的最大影响表现为普鲁士的两次改革,这是因为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失败,丧失了1/3的领土,德国人从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拿破仑的胜利基于法国革命,基于这个革命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及由这一改革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德国人要洗刷掉这次失败带来的耻辱,就必须自下而上的改革做起,这就导致了斯太因和哈登堡的改革,这些自由化的改革成为德国现代化的开端。

——摘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变,孕育了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从理念上要求各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从全球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事实上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与之背道而驰。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使得对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争夺更趋白热化。此时的国际社会尚缺乏处理世界整体发展背景下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调控机制,矛盾冲突无法及时得到缓解与调控,进而形成一种国际无政府体系。

——整理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答》


(1)举出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德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根据材料一,概述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从科技进步角度概括“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大变局”在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2022-05-30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9 . 材料   191412月,在德国国会要求增加军费的投票中,著名社会民主党左派议员卡尔·李卜克内西在700多名议员中投下了唯一一张反对票,成为有名的“李卜克内西一票”。191541日,柏林爆发反战示威。428日,国际妇女联合会在海牙正式成立,大会通过20项决议,要求“立即实现永久性的和平”、在学校进行“和平枚育”。1916723日,英国妇女在新成立的“妇女和平十字军”的领导下,在格拉斯哥举行了第一次反战示威。大战爆发后,尚未参战的美国也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各种和平组织纷纷向国会递交请愿书,要求和平,反对卷入欧洲战争。美国驻英国大使沃尔特,Hl·佩奇在给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信中写道:“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许多东西——首先是大西洋。”即使在191557日英国豪华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包括128名美国人在内的1198名乘客死亡的重大事件发生后,美国民众也只是要求总统表达举国一致的道义上的愤慨,而很少有人希望进行战争。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是美国在战争开始后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之一。威尔逊则迎合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在1916年的大选中,以“他未使我们卷入战争”的口号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出现和平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欧美国家和平运动带来的影响。
2022-05-1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卷(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