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如表所示为16世纪和17世纪亚洲香料(丁香和胡椒)在西欧的出售价与其收购价的比值(单位:倍)。由此可知(     
时间丁香胡椒
16世纪73—18413—16
17世纪617—9
注:16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度、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葡萄牙、英国的售出价对比,17世纪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尼香料的采购价及其在荷兰的出售价对比。
A.早期殖民掠夺引发了价格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商品流通
C.三角贸易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D.亚欧贸易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
2 . 2018年5月,国际数博会在贵阳开幕,国家大数据及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及网络安全应用示范中心等相继落户贵阳。“一部手机走天下”,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便利;配合防疫之需,用手机上“空中黔课”促进了知识共享、惠及城乡中小学广大师生。这主要说明社会信息化(     
A.高度重视本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鉴
B.是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C.为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高了物质基础和技术环境
D.使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的冲击和替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平天国以前,清廷捐官总人数不过3.5万;19世纪的最后30年,捐官人数达到了53.4万。按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的统计,自1860至1905年间,“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1905年晚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的同时,清廷出台了一项《举贡生员出路章程》,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

这一善后政策被付诸实施后,导致自科举停废至清廷灭亡的6年时间里,举贡生员的入仕就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机会与高概率。因为优先录用的待遇过于优厚,还曾引起舆论的不满,在《申报》上刊文抨击。

材料二   废除科举之后,作为清廷统治基础之一的士绅群体并未消失,他们中的有力量者集中转移到了各省咨议局当中。咨议局对应的是议会,是民权。惟有民权在制度上得到扩张,咨议局议员们的新时代身份才会具备价值。所以,自1908年开始,在各省咨议局的策划下,这些已完成身份转型的士绅,连续发起了四次全国性的请开国会运动。然而,清廷却不愿将民权落实到咨议局,朝廷谕旨对咨议局的定性很明确,是“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咨议局既没有决策权、也没有监督权,只有发牢骚之权。矛盾便由此而生:只有在民权体制下,这些由举人、贡生和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才能为自己的新身份找到对应的权利,以维系对应的社会地位。但清廷却坚持要以《预备立宪章程》和《钦定宪法大纲》来巩固并扩张君权,坚持停留在皇权时代。清廷的制度转型与士绅的身份转型背道而驰,士绅们在辛亥年抛弃清廷,可谓顺理成章之事。

——摘编自陈丽君、杨宇《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科举制如此命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废除科举制,是士绅阶层由清廷统治基础成为清廷革命者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分析说明。
4 . 在江苏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简中有大量的行政文书,其种类丰富,包括西汉后期东海郡的统计文书《集簿》、官吏的各种名册,如《吏员簿》《名籍》《属吏设置簿》,还有库房的物品账本《兵车器集簿》。这反映出,汉朝(     
A.行政管理水平提升B.官吏选拔程序复杂
C.君主专制渐趋强化D.诸侯王国势力膨胀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的户籍侧重于对“人”的控制,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课役情况,还记载了按均田制可占有的土地数及实际占有数。唐前期,政府不断检括户口,大量依附于贵族的农民被编入户籍,国家掌握的户口数不断增多,到了唐玄宗时期,已有八百九十多万户。在此基础上,唐政府对乡村进行整合,实行邻保制度,以负责基础的警政治安并协助司法。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既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民众的流动倾向越来越强。然而,唐代户籍对人的控制十分严格,人们的迁徙受到严格限制。“丁中为本”的统计下,“有幼未成丁而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再加上赋役负担不断加重,致使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据估计,在唐玄宗年间,政府户籍之外的逃户高达四五百万,占实际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卢宏勋《唐代户籍制度的社会管理功能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前期户籍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前期户籍制度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
6 . 下表所示为1978—1991年中国民族政策高频主题词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主题词频数主题词频数主题词频数
民族教育14人才培养7医学教育4
民族用品供应10扶贫6民族团结5
优惠政策8科技6民族身份4
经济发展8卫生事业6民族成分4
民族地区8民族贸易6清真食品4
尊重风俗习惯7补助5对口支援4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距D.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有学者对明朝163位阁臣入阁之前的职务做过统计,发现入阁前职任六部尚书的有56人,约占34%;入阁前职任六部侍郎(尚书副职)的有66人,约占41%。这一统计结果可以说明,明代(     
A.阁臣选拔注重为政经验B.六部职权发生异化
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完善D.官员政治素质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资料统计,1803年,收入最多的2%的英国人占有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一,1867年则为五分之二。1803年,最富裕的1.4%的英国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1867年0.07%的最富裕家庭就取得了国民总收入的16.2%,而占家庭总数约75%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不足40%。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传统贵族的衰落B.社会财富的集中
C.福利制度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推进
9 .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统计,1979~1999年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3 0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新兴国家和地区的30%。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到4 743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不足10%增加到36.7%,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这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     
A.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对外开放战略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D.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翻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且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翻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译和切磋研究的空间。

——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