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社会之相

上海历史从一个面相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演进,也映照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材料一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1791年)

材料二   上海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事件
1843年机器印书馆墨海书馆建立。
1844年西医医院建立。
1847年西方银行“丽如银行”设立。
1868年震旦博物馆创立,为中国最早一座博物馆;出现自行车。
1870年大北电报公司将海底电缆从香港通到了上海,市内开始有线电报通讯。
1872年近代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创刊。
1876年淞沪铁路建成,上海开始行驶火车。公共租界已使用垃圾车、大自鸣钟。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1883年8月《申报》载,上海“合城内外,洋场南北,岁有百金、家三四口者,无不雇用佣妇,大抵皆自乡间来”。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江南传统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

材料四   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材料一反映出的上海地区社会特征:(双选)(       
A.纺织业商品生产与交换深入城乡B.雇佣劳动的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C.棉纺织业产品出口畅销海外市场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占据主导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上海社会世相。
(3)根据所学,材料三文中的“新潮”是指__________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的社会之相”?
2022-12-27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改变世界的七次信息革命

改变人类世界的力量是什么?真正改变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就是信息革命。信息的传递能力决定了人类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多的信息接受是人类对世界认知更多的积累,也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根本力量。

今天人类已经经历了6次信息革命,经过这6次信息革命,人类终于演进走向一个智能的时代。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让信息可以分享。猿这种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终于不再是自己20年、30年的积累,而是分享甚至接受传承,信息分享通过百万年的积累,人类终于出现。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让信息可以被记录,我们终于有了思想文化的传承,人类的古代文明才得以出现。第三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远距离进行传输,纸和印刷术不仅代表了古代文明的高峰,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第四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远距离实时传输,它和工业革命一样,再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电报和电话的能力尤其对于军事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第五次信息革命,电视让信息可以远距离、实时多媒体传输,改变了世界传媒业,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进行传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第七次信息革命的临界点。第七次信息革命,智能互联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共同形成的新能力。

——摘编自项立刚《5G机会》


(1)将下列古代文字与其所在的文明区域相匹配。
①楔形文字②象形文字③甲骨文④玛雅独特文字⑤腓尼基字母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印刷书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请你概括七次信息革命的趋势。
(4)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的七次信息革命?
2023-05-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3 .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班级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对新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不同资料可以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仿照示例,选择有关资料完成填空。
A.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
B.开放前后GDP增长的数据
C.安徽小岗村农业粮食收成的对比示意图
D.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照片
E.人们60年代和80年代的衣食住行
F.改革开放前后的影视作品代表
……
示例:选择资料C,可以研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城市对外开放。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______
2022-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
4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②        ;③        ;④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 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⑤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   B.自我管理   C.放任自流 D.君主独断
(2)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材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问题: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3)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的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问题: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4)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1-12-23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某校学生历史研习社对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活动很感兴趣,查找各种材料展开研究。

研究一:阅读文献,提取信息。以下文献摘自明朝士绅谢肇淛撰写的随笔札记《五杂俎》。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太行山西侧)。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1.在谢肇淛眼中,当时最富裕的商帮是____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作者主要关注了商帮哪些方面的信息?(双选)
A.政治影响B.产业经营C.产生地域D.生活情趣

研究二:搜集民谣民谚,比较历史。

徽商:钻天洞庭,遍地徽。

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

三年吃苦,拼搏出头。发达是爷,落泊歙狗。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

晋商:船帮乘风破浪,东渡扶桑(日本),商帮驼铃声声,传播四方。

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买卖不成仁义在。

3.阅读上述民俗民谣,概括徽、晋两地对商业活动关注视角的异同。

研究三:解读档案,诠释历史。

乾隆27年(1762年)2月14日上谕表彰:“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奖励。”清政府档案统计徽州歙县人鲍志道任两淮总盐商二十多年间,先后“捐纳”2000万两白银与12万石粮食(约合1440万斤)。乾隆感慨“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至三年正月止,《为遵旨报上捐输情形奏折》记载:绅商士民捐输银数,则山西、陕西、四川三省为最多。山西共计捐银一百五十九万九千三百余两。

4.从上述档案看,对徽、晋商人,朝廷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请说明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徽、晋商帮作用和处境的认识。
2023-04-06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时代”印迹。

美国《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开始,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们代表着当时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材料1   列努斯的《谁在〈时代〉封面上?》集中研究了19231977年间《时代》封面人物。

……从个人出现次数的统计排序来看,中国人物也颇为重要。毛泽东,12次,名列第12;蒋介石,10次,名列第17;周恩来,8次,名列第22

列努斯的统计只到1977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是在1976年,在随后的20年里,他先后共出现了9次,他的排序也比较靠前。

材料2   一组《时代》周刊封面图片及说明   

序号封面图片说明
2006年,《时代》周刊把当年年度人物选为“YOU”。图下小字大意:没错,就是YOU!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19492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美国《时代》封面,文字表述为:中共中央主席。
1945820日《时代》封面
蒋介石首登《时代》封面是192744日,头像下一小行英文“GENERAL     CHIANG KAI-SHEK(蒋介石将军——引者注) rose out of the Sun-set”


(1)(单项选择)Ⅰ中的“你的时代”就是。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
(2)从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于1949年2月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背后有着怎么样的原因?
(3)《时代》周刊封面虽以人物为主,也间或破例。Ⅲ中1945年8月20日的封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图中显眼的”错误”表达了设计者的何种情感?
(4)(双项选择)Ⅳ中对蒋介石的介绍突出了“将军”身份,主要是因为蒋介石。
A.就任黄埔军校校长B.领导北伐战争C.发动四一二政变D.“围剿”红军
(5)Ⅳ中文字的“Sun”可能语意双关,可能是指孙中山,其意为“孙陨落之后升起”,也可能就是其英文本义“太阳”,其意为“太阳陨落后升起”。你持何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6)蒋介石共10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但最后一次是1955年,毛泽东自1949年首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后还出现过11次。有学者据此得出:这表面上看是蒋介石与毛泽东两人的此消彼长,实质上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此消彼长。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2023-04-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从“自然时间”到“历史时间”

以下是某同学对美国《纽约时报》以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为时间段,以中国某个历史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进行检索统计结果。


关键词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道篇数     38             50        25
(1)该历史事件是指(     
A.维新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下列材料中,对历史学家建构该事件的历史性质具有直接史料价值的是(     
A.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B.《孙中山文集》
C.严复《天演论》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各民族和国家从自身独特的历史时间出发来安排自己的历史分期,形成独特的历史分期,以构建本民族的历史叙事。你如何理解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叙事的开端?
2022-12-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2022-03-08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风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