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部分傀儡银行。日本设立这些银行的主要目的是(     
银行简介
满洲中央银行九一八事交后,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并设立该行。最初发行五分、一角、一元至一百元的纸币,后纸币面值增加至一千元等。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七七事变后,日本扶植伪华北临时政府设立该行,最初发行的“中联券”面值为1元、5元、10元和100元,后来面值增加到500元等。
A.转嫁负担以战养战B.争夺中国金融的主导权
C.扰乱社会经济秩序D.对国统区实施经济封锁
2 . 1950年,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42年,中共浙东区委建立了电台,接收延安新华社和重庆中央礼的电讯,并编选成《时事简讯》,以小报的形式发行出版。此后,其内容还增加了地方新闻和战斗消息;发行范围也从根据地扩大至包括宁波市在内的敌占区,有效地团结了浙东各地人民。由此可知(     
A.中共主导抗日舆论阵地宣传B.舆论宣传在抗战中具有重要作用
C.抗日战争的态势发生了扭转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日益扩大
4 .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B.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东北,日本关东军特务部专门成立了“采金事业调查部”,开始勘查东北的金矿。下面是国家地质局出版的关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华地质矿产探查时空分布记录情况。日本的这些举措(     
A.表明中国矿业开采技术落后于日本
B.说明太平洋战争爆发阻断日本能源补给
C.是为了满足日本“以战养战”的需求
D.折射出国民政府政治统治的腐朽与无能
2024-01-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东兴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过后,西德满目疮痍,经济停滞不前。德国农村土地广阔,劳动力低廉,吸引了企业家的眼球,而政府又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工厂搬迁,于是大规模工厂转移至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希望采取土地合并的方式缩小城乡贫富差距。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许多城市居民为了追求宽敞的住房,良好的空气而迁往乡村,无计划的返乡导致村庄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1976年《土地整理法》得到修订,“村庄更新”明确写入德国法律条文,推行的建设项目着眼于保护古建筑,发展村庄特色,走绿色发展道路。村庄更新便从土地整理和土地改革的工作范围内衍生出来关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并纳入整个规划体系。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对村庄更新项目的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利益要求。21世纪后,村庄更新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多个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科技农业,主要方向有环境农业、原料农业、基因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摘编自常江等《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与主要进口来源国农业合作,推进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建立稳定持续的农业合作关系。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摆脱贫困和巩固脱贫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多举措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延长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建设。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技术、市场、土地等要素保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生态高质量振兴的融合共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程度是检验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标准,把乡村振兴工作统一到城乡融合中来,不断促进城乡融合水平提升。

——摘编自张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国的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实行村庄更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国的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村庄更新和中国乡村振兴带来的共同影响。
2023-12-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东兴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在秦国公布、实施,并增加了连坐法——互相告发与同罪连坐。他还主张对轻罪用重刑,称为“以刑去刑”。商鞅这些举措(     
A.旨在增强国家统治的威慑力B.起到强化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C.体现出刑罚因人而异的特点D.表明律令儒家化已初具雏形
8 . 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寻乌调查》并在报告中指出:小商人、手工业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必须争取和保护;对待富农要在经济上采取削弱而不是消灭,应通过“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式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毛泽东的这一报告(     
A.丰富了土地革命的思想内涵B.折射出革命形势发展的迅猛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D.旨在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9 . 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10 . 1912年4月,《共和国教科书》出版,明确“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等内容。1917年1月,《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出版,其内容有“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公民之义务、地方自治、国家之组织”等。《共和国教科书》的出版(     
A.意在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B.推动了民主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
C.有助于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开启了中国学校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