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共产党的苏区居住了四个月的时间(19366月至10月),他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包括毛泽东人生故事在内的大量资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关键转折点的独特记录。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道“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拘谨。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新修本

材料二:1937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19382月,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统区发行的缘故,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

——摘编自《红星照耀中国简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星照耀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红星照耀中国》的积极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产业革命时期,即是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一系列重大领域都建立了完善的近代科学体系。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生物到自然,无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之下完成的。社会经济要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要取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中,由此导致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科学技术发展。(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即“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看来,治理关心、参与。他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表达了雅典城邦最盛行的治理思想: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摘编自晏绍祥《任人评说的古代希腊民主治理体系》

材料三1949~1956年,“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向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她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七年间中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与坦然,世界为之侧目,昭示着这片古老土地上新的复苏。

——摘编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雅典的治理思想。
(3)根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外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已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有学者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如下:
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袁本官僚,不知立宪,故元年参议院、二年国会初开,孙党(席位)多,大权既操之立法,而立法又多属已党,孙此时以为可以制袁之死命矣。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B.缺乏近代民主精神
C.反对实行责任内阁制D.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5王韬撰《瀛埃杂志》,介绍上海洋行的星期日休息制度:“七日礼拜为安息期……是日,西国行铺停止贸易。”
1882福州船政学堂规定,学堂的四个班中,受教于洋教习的一个班享受星期日休息;其余受教于华人教习的三个班,每月朔、望、初七、二十三各休一天。
1897宁波中西学堂规定:“凡遇礼拜日,则停止讲读,但不得任意闲游。”
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休息制度。
1906清政府中央各部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08各地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其中成都自治局办公条例规定:“星期日休息”。
1911年夏清政府中最守旧的吏部与礼部,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1929清末民初,大多数的工厂多实行变相的“星期休息”,即工人两星期左右可享有一天假期。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星期日休息作为工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获得了法律层面的保护。
1994国务院确立“大礼拜”和“小礼拜”,实行“单双轮流休息”制度。
1995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

——摘编自李长莉等著《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星期日公休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至现代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发展历程。
7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这句话评述的是(        
A.“求同存异”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的构想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 .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材料评价的是历史事件是
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9 . 苏联模式,别名“斯大林模式”,即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③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④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5-08更新 | 347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下列有关对罗马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A.《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万民法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人的法律
C.罗马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影响广泛而深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