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宋代至明清官员退休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朝代内容
宋代仁宗“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并要监察部门勘察官吏实际年龄,对已超龄者采取强制退休。
明代“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对“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软弱无能的官吏,则随时勒令致仕”。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在年龄规定上有下降趋势。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各级官员行政工作D.促进了官僚机构的调整
2023-05-19更新 | 23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通过对诸多学者关于历史上粮食亩产量、耕地面积的垦殖状况和人口的增长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从春秋战国社会粮食总产量的205.39亿万斤,到明清以后的2千~3千亿万斤,可谓一路攀升,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既满足了人口不断增殖的需要,也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从理论上讲,中国古代的粮食问题不应该存在太大问题,但另一个事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灾荒频生,粮食危机时刻存在,正如吴慧先生所言:“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而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欧洲学者惊讶地发现,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竟是一个“饥荒国度”,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历史上经常性处于饥饿的边缘,一旦面临天灾人祸,轻则人民流离他乡,饿殍遍野,重则人相啖食。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纵观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可以发现,我国经历了从传统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传统型城镇化直接对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双重压力。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于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坚守耕地红线。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呈现大量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造成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短缺。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摘编自谢佩军<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该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得人们能够预料到政府政策的结果,并因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最终使政策失效。80年代其主要思想已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这是由于该学派(     
A.顺应了经济自由化的潮流B.解释了宏观调控的合理性
C.揭示“滞胀”现象的根源D.适应了企业国有化的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派遣军事顾问和各类专家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和军队中任职。随着希特勒称霸欧洲的扩军备战步伐加快,德国对战略物资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中德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35年,两国外交关系从公使级上升为大使级。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1936年5月13日,希特勒致函蒋介石,称:“中德两国之货物互换,实给予两国经济以莫大裨益,获蒙钧座异数关怀,谨为申谢。”德国由此在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宣布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并正式提出抗议。7月13日,德国国会批准了象征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正式建交的《满德友好条约》。在中德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于1938年11月召回驻德大使程天放。中德间持续了11年的军事合作从此结束。

——摘编自隋牧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2001~2016年中国在德国贸易伙伴中的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中位次

中国在德国进口

伙伴中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位次

中国在德进口

伙伴中位次

2001

14

9

2009

8

1

2002

12

7

2010

6

1

2003

10

6

2011

5

2

2004

10

6

2012

5

3

2005

11

4

2013

5

3

2006

11

3

2014

4

3

2007

11

3

2015

5

3

2008

11

3

2016

4

2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德关系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德国联邦统计局2017年2月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及法国跻身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及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并且中德经贸关系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摘编自胡越《中德贸易关系发展及新机遇》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德贸易关系发展的状况及其影响。
(3)结合材料信息,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德关系的不同。
2023-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5 . 1973年6月,陈云提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的重要思想:现在外贸主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这 个趋势“我看是定了”,因此,“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据我们应占的位置”。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使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B.从根本上否定了“左”的错误方针
C.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较大改善D.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3-01-18更新 | 363次组卷 | 8卷引用:黄金卷05(16+3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是大西洋时代的全盛时期。当时,大西洋沿岸国家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并将世界领土予以瓜分,使它们自己成为“宗主国”。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8%。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库的所在地和世界权力的发源地。

——摘编自张发坤《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中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交往的纽带是贸易。生产力贸易的双翼齐飞,才会有中心的转移。近几年人们再次看到这种趋势,并预言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正是东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诸国生产力和交往的飞速发展,使之重新由隐到显。……本来的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生产力,特别是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觉、开放型的交往新时代。它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时代和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大西洋时代不同,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彭树智《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1-10更新 | 377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苻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

——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 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

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

——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民族迁徙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民族迁徙的意义。
2022-03-23更新 | 518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整体上CO2排放量全球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很大……2020年,大部分国家采取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措施防疫,全球CO2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据此可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A.抗议措施客观上提供解决方案B.需要践行全球行动模式
C.应信守共同且无区别责任原则D.发达国家更为积极主动
2022-01-19更新 | 183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湖南B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10 . 在2021年10月30日开幕的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意大利总理呼吁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推动全球疫苗的公平分配;英国首相表示20国集团首要任务是推动新冠疫苗的快速、公平和全球分配。这说明国际社会在应对危机时应
A.各自为政,独善其身B.加强国际合作
C.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迎合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